技術創新型“獨角獸”尤其是硬件型“獨角獸”落地深圳并非偶然。
深圳曾是代工制造業的受益者,上世紀80年代初,這個海邊小漁村成為世界產業轉移重要承接地,大量引進各地“三來一補”加工型企業。在隨后的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過程中,深圳日益深入參與國際產業鏈分工,電子信息、家電、機械等行業產業配套群逐漸形成,也奠定了深圳產業鏈基礎。90年代中后期,以電子通訊設備制造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迅速崛起,從1990年至2001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由8.1%提高到42.3%,進一步凸顯出深圳制造產業鏈優勢。
周劍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珠三角地區工業發達,大小加工廠遍布。尤其在深圳,高度專業化分工使硬件和人工智能創新鏈條在各個環節都十分高效。從上游的元器件供應商,到初級的模塊提供商,以及后續的方案商和下游的代工廠,一個硬件創業者可在深圳走完所有環節。
陳彬說,從榜單來看,各地“獨角獸”分布受當地產業影響較大:北京和杭州偏互聯網,上海偏生物醫藥,深圳主要以智能硬件和科技公司為主。純互聯網公司不太需要硬件配套能力,但偏硬件類技術企業對供應鏈配套要求很高,包括原材料采購、產成品加工、代工等。
“珠三角硬件的供應鏈配套在全球范圍內最為齊全,到一個什么程度呢,我們在公司200公里內就能找到大部分供應商。這在北京完全是不可想象的。在北京做硬件,我可能要到東莞采購材料,然后去惠州代工,中間的成本溝通、管理成本都非常大。”陳彬認為,“珠三角供應鏈優勢來源于以前作為世界工廠沉淀下來的制造基礎,能在最短時間內解決企業需求,還能很好地把控生產品質,在客戶和下游廠商技術、商務交流等方面也更為便利,這也是中國企業與國外公司競爭最有利的地方。”
成為全球前沿產業“獨角獸”群棲生態場,對深圳來說,發達的產業鏈只是其中一環。事實上,經過改革開放40年來的跨越式發展,深圳科技創新“土壤”已足夠肥沃。深圳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如桂日前透露,2017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為2.24萬億元,增長8.8%;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900億元,占GDP比重達4.13%,僅次于以色列、韓國;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超過2萬件,占全國的43.1%;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85.5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9倍;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12萬家,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二。
“目前國內模式創新型‘獨角獸’大概占七八成,技術創新型‘獨角獸’也就兩成多。跟美國相比有一定區別。在美國,兩者數量基本相當。”謝聞栗說,“主要因為技術創新型企業孕育時間不夠,中國真正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從2015年才開始,周期太短了。很多技術創新型企業還沒有到達成為‘獨角獸’的階段。我們相信,大概再過兩到三年時間,珠三角一帶會有更多技術創新型公司脫穎而出。”
鑫根資本創始合伙人曾強認為,深圳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全球前沿產業“獨角獸”群棲生態場。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坐擁多個產業龍頭企業,擁有完善的金融服務,完全具備形成“發現培育—上市—成為‘獨角獸’發現及培育者”的閉環。該閉環將以華為、騰訊、平安、順豐等各產業龍頭企業通過上下游及跨界整合為核心,以創業企業內生發展為輔助。深圳還有望打造以各類金融服務機構為依托、以交易所為重要退出渠道的“天使—VC/PE—Pre-IPO—IPO獲利退出”資金投資回報閉環。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