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推出的“戶籍新政”和“人才新政”可以用轟轟烈烈來形容。但是,很多市民也因此產生了憂慮:城市既要發展,市民生活還要舒適度,對于人口激增的大西安而言,未來幾年,如何應對呢?
>>市民觀點
人口激增刺激了房價上漲
市民席先生認為,西安戶籍新政所帶來的直接影響是,西安的房價在過去的一年時間里,幾乎翻了一番。對此,他的體會很明顯。2016年,他看中了曲江的一套房子,當時的價格是每平方米7000多元,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首付需要近30萬元。席先生考慮了很久,首付還差一點錢,就放棄了。
此后,西安房價的上漲速度讓他把腸子都悔青了。他清楚地記得,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房價開始直線上漲,他當初看的那個樓盤在短短半年里,價格直逼一萬三四,“我的工資水平還停留在原地,這房價,我可能以后都買不起了。”
席先生和親戚朋友在一起探討的時候認為,房價飛漲的原因是太多的人涌入了西安,直接對房價產生了刺激。
>>專家分析
西安在公共服務方面的欠賬多
房價上漲究竟算不算是“戶籍新政”和“人口引進”帶來的影響呢?
陜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員謝雨鋒說,房價上漲,是城市化發展中必然會出現的,全球的城市化進程和城市群的發展中,必然會導致房價上漲。房價上漲有市場的因素,供給和需求要進行斗爭,有市場了肯定會上漲。這就需要政府去進行調控。
除了房價之外,市民還擔心西安的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能否跟得上人口增長的步伐。
謝雨鋒認為,西安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的欠賬還很多,現在,城市化發展在加快,而原來所欠的賬,依然沒有補上,很多方面沒有跟上人口增長的步伐。城市化突然大踏步地開始了,兩者產生了不對應。
這些年交通建設的速度還不是很快,西安的公交車去年才大規模進行更換,公交線路的科學化有待加強。地鐵的建設,也落后于其他城市,成都的環線已經貫通,西安的還不知道啥時候動工。西安的交通思維,也略顯滯后,總人口不到1000萬,但是萬人擁有私家車的數量排在全國的前面,這是評價城市擁堵情況的指標。這就是為什么西安這么擁堵的原因,這就是為什么西安3月15日剛剛取消限行,又開始限行的原因,“西安不僅僅要限行,還要限購,增加停車的費用和出行成本,這才能真正解決擁堵問題。”
另外,西安在公共服務方面的欠賬更多,最典型的是教育,公辦學校質量很多年來沒有提高,大大落后于民辦,公辦學校的存在感不強。突然之間,城市進程加快,公共需求加大,交通和教育都跟不上,老百姓會簡單地認為,這些都是戶籍政策造成的。
其實,西安的發展壓力很大,GDP還沒有進入萬億俱樂部,落后于成都和鄭州。還得加緊發展經濟,西安在歷史上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欠賬還有很多,補上還需要一個過程。
>>如何應對
要全方位動起來 不僅僅是戶籍
謝雨鋒說,應該動態地理解戶籍新政的影響。當前的西安,最重要的任務是發展、發展再發展,追趕超越,將西安推向全國和世界。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就是要多吸引人才,就要調整政策,整合資源,重新配置。在這種情況下,西安連續發布的人才政策就是為現在和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這個過程中,肯定會帶來問題,但大家既要看當前,也要看長遠。不僅原來的西安人關注這些問題,作為“新西安人”也會關注:人來了,自己的發展機會怎么樣?生活的便捷度和舒適度怎么樣?這些方面,正是西安的短板,原來一直說對標成都,后來又增加了重慶、鄭州,都在你追我趕。
這么多人到西安來,西安能不能提供好的就業崗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這是擺在政府面前大的挑戰,這幾個問題不是一段時間內能解決的,這也是對政府的考驗。
上面已經分析過了,西安目前的教育布局、政策和管理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這樣的矛盾還會持續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對西安的城市發展來說,要求會比較高,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快社會建設和社會服務,兩條腿走路才行,西安要全方位動起來,不僅僅是戶籍。
而政府,應該圍繞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來反思此前的政策,制定預案出臺政策,解決問題,滿足需要。各個部門都應該效仿公安戶籍部門,反思以往的政策,了解群眾的需求,制定創新的政策。在改革、開放、創新、包容的理念下,加快大西安建設,“擺在西安面前的發展環境很嚴峻,我們在跑,其他城市也在跑,我們更應該奮力跑,下大決心,追趕超越,不能猶豫,不敢懈怠。”
未來5-10年 西安要邁過三道門檻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尹小俊認為,未來5-10年,是西安城市發展所面臨的一個變革期,西安要保持城市核心競爭力,未來就需要邁過三道門檻,做好三類適應。三道門檻是指:城市定位規模升級,城市需求大幅增加,城市心態快速變遷。三類適應是指:第一,需要適應即將升級為人口大都市的城市角色;第二,需要適應未來作為全球區域性重要節點城市的新定位;第三,需要適應未來步入國際化發展階段的城市心理新狀態。
站在人才變遷規律的角度展望,西安5-10年以后,人才發展路線為“人才規模化儲備-人才良性化循環-人才精細化需求-人才國際化追逐”,這一人才發展規律所蘊含的變化邏輯是與西安城市演進升級之路相互匹配的,城市發展與引才聚才用才存在著明顯的呼應關系。隨著城市規模擴容、城市定位調整、城市功能深化豐富,西安正面臨著城市轉型升級,這就意味著應該同時做出相應的人才政策調整,這個準備工作需要提前做好,因為城市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應有符合其階段特征的人才優惠政策相配套。因此,伴隨城市進化,人才政策也需要時時刻刻創新調整。當然,人才發展規律的四個方面其實在城市發展每個階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
西安城市發展的本質就是要滿足城市居民的需求,以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認同度、舒適度作為城市發展的方向,這也是城市保持真實魅力,具備吸引力、影響力的關鍵所在,以市民需求為中心的城市必定是一座有溫度、聚人氣、合民心的城市,才能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而西安是否準備好了呢?尹小俊說,這很難用“是”與“否”來回答,一方面要從比較中看發展,西安與自我進行比較,與其他同類型、同級別的城市進行比較才能理出頭緒來;另一方面要看城市心態,在快速躍遷的城市變局下,對于城市發展如何做到張弛有度,最重要的是城市發展的節奏感,而這一點是與城市心理聯系起來的。
另外,衡量標準有時很難唯一化,往往是進行多元化評估,如果非要定出標準有所取舍的話,可以著重考慮三個主要領域:城市包容心、城市創新精神、城市物質基礎。首先,城市包容心是一種包容性的具體體現,其兼顧傳統與新生事物,不排斥外來的,心態平和注重融合;其次,城市創新精神是要融入城市性格、城市運轉的“血液”中的,這種敢闖精神、變革精神不光是體現在經濟產業創新、科技創新、政策創新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強調要有一股子創新的心態,從骨子里不安于現狀。與此同時,城市文化需要再調適。最后,城市物質基礎要有保障、要有秩序、要有長遠眼光,建立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應具有彈性空間,具備前瞻性,能夠盡可能滿足城市發展的中長期需求。
從大的方面來講,西安城市發展要做到以下“十六個字”的工作:鼓勵參與,注重整合,人才驅動,文化為本。
鼓勵參與。每個熱愛西安的人都是建設西安、推動發展的重要一分子,城市也是每個人的城市,注重參與城市發展,能夠充分調動每個市民的熱情,激發行動活力和奉獻精神,市民有參與感是能使人感受到城市的溫暖的。
注重整合。這種思路體現在“四類整合”,即整合經濟產業與人才資源,整合當下建設路徑和長遠戰略思路,整合本土氣質和國際特征,整合傳統文化和創新精神。
人才驅動。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而人才驅動是城市發展的動力之源,關鍵是激發人才能力,釋放人才活力,調動人才競爭力,因為人才聚集能夠推動城市消費升級,從而解決人口老齡化社會到來所產生的勞動力資源短缺的問題,提升城市人口素質,一座有人氣的城市才是長久富有競爭力的城市。
文化為本。城市發展一方面應著力發展文化產業,為經濟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也應把城市真正底蘊、歷史文化精神融入城市性格,融入每個西安人的生活中。
建設宜居城市進程中 不應只顧發展
城市是否宜居,有哪些考量的指標呢?
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青年拔尖人才計劃”特聘研究員趙璽博士說,這需要從城市經濟水平、城市環境狀況、城市居住狀況、城市保障狀況、生活便捷程度5個方面共17個指標來考量。
趙璽博士和所在的研究中心團隊對城市靜態功能數據,包括幼兒園、中小學校、高校、醫療資源、住房、休閑健身、美食便利、交通設施等分布數量和密度進行分析。
城市經濟水平包括人均GDP、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市環境狀況包括環保投資額、污水處理廠數;城市居住狀況包括房屋竣工面積、建筑業總產值;城市保障狀況包括醫療機構數、醫院床位數、中小學數。生活便捷程度包括商場個數、超市個數、銀行個數、運動場館個數、公園個數、飯店個數。
通過《2017西安市統計年鑒》,趙璽博士的團隊采集了西安市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灞橋區、未央區、雁塔區、閻良區、長安區、高陵區等城區的相關指標數據進行分析。
通過數據分析發現,雁塔區由于其豐富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及交通和生活設施,成為西安市最宜居的城區。未央區作為主城區之一,稍次于雁塔區。長安區和灞橋區位列第三四名,這兩個區雖然比較偏遠,但是占地面積大、人口密度低,且近幾年也在加速發展,比較適宜居住。碑林區、蓮湖區、新城區作為主城區,基本生活設施已經較完善,但是隨著不斷遷入的人口,城區內較擁擠,宜居程度逐漸下降。位列西安市宜居城區末位的是高陵區和閻良區,由于這兩個區建區時間不長,經濟發展和基礎配套設施相對落后,宜居性較差。
趙璽博士認為,一個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累積,而大量涌入的人才也會給城市的舒適度帶來影響。一方面,他們可以加速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充實勞動力資源,但是同時,也加重了城市的交通擁堵問題、造成了城市更大的就業壓力。人才涌入是一把雙刃劍,把握好人口增加的速度,增加相應的配套設施,才能讓城市更好地利用“人才”資源。在建設西安宜居城市的進程中,不應只顧發展,而應該綜合考慮,全面建設“宜居城市”、“生態城市”,以實現西安市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在強工業、拓領域、促轉型上下功夫
通過分析,趙璽博士稱,在住房方面,未來十年,中國樓市發展背景正在悄然發生深刻的轉變,“結構性過剩與結構性短缺并存”將取代“總量供應不足”,從而成為未來十年中國樓市發展的大背景。住房“總量供應不足”時代已經淡出,“結構性過剩”時代已經到來。
在交通方面,2022年,西安火車站擴建工程將全面建成運營,除此之外,未來幾年,西安將會重點續建及新建多條鐵路線、重點新建多條城際線、重點續建及新建高速公路,航空、地鐵也會大升級,至2021年,地鐵將有八條線,雖然西安人口新政以來,西安人口會不斷增加,私家車也會不斷增加,交通問題可能會更嚴重,但是交通方面的升級會使得交通問題有所緩解。
環境方面,未來幾年,西安人口會不斷增加,因此可能會引發城市資源短缺及環境狀況等問題,城市資源與環境對人口與經濟發展規模的承載能力有限,其承載能力是影響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西安發展的短板是全市工業發展滯后、民營經濟落后,我們應該補短板。”趙璽博士建議,在經濟發展問題上,應該跳出城墻思維,“站在秦嶺之巔看西安”,引進好的產業及人才,帶動城市活力和發展,要在強工業、拓領域、促轉型上下功夫,進一步豐富政策體系。
另外,在文化宣傳方面,趙璽建議,省委、省政府以及西安市委、市政府應該充分利用西安古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將各種資源的優勢發揮好,將其有效地轉化為促進經濟發展的現實動能。
趙璽和他所在的研究中心團隊的意見是:大西安建設,應該抓住“一帶一路”核心區、“西咸一體化”等時代機遇,做大做強國際化的大西安,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的作用,并提高工業占比、民營經濟占比、引進更多外資,乘風破浪,奮勇前進,實現西安的追趕超越。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