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溫州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在昨日(29日)“兩會”政協經濟界別小組討論會上,“營商環境”成為委員們執議的高頻詞,大家為我市(溫州)如何打造營商環境高地,培育投資興業的熱土建言獻策。
“這幾年道路變寬變美,交通也暢通了許多,城市品質提升了不少,營商環境硬件設施有了實實在在的改變。”市政協委員、市交通運輸集團董事長李長江建議,改善營商環境不僅改的是面子,更是里子,唯有標本兼治,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讓他記憶深刻的是,在去年和一燃料廠企業家交流中得知,相關部門要求該企業以燃氣替代燃煤,并承諾會在規定的時間內送氣源,當企業花巨資對設備進行改造后,才發現輸氣站尚未建好,無奈之下該企業只好改成燒油,成本陡增。他希望在提倡“最多跑一次”,優化審流程等程序上得到改觀的同時,真正從服務理念上得到改善。
市(溫州)政協委員、東蒙集團公司董事長池慧杰認為,溫州的發展離不開溫商。作為溫州一號工程,溫商回歸除了優惠的政策吸引外,要增加文化認同感。“現在溫商二代甚至溫三代不會主動去講自己是溫州人,即使亮明身份,也會用‘非典型溫州人’來形容自己,這是文化不自信的體現,也是缺乏對溫州人精神的認同。”池慧杰認為,提升營商環境,不僅是審批流程優化了,還得從文化上去提升,從挖掘溫州人精神的層面上去提升,讓外界更多地了解溫州,讓更多的溫商有歸屬感。
池慧杰的發言贏得不少與會人員的贊同。市政協委員、溫州四川商會名譽會長唐博結合自己在外經商的經歷說,國家大力提倡企業家精神,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作為改革開放先發地區的溫州,去提升溫州人精神,就顯得特別有意義。對此,唐博對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建立溫州人博物館點贊,稱這是增強文化自信的有益嘗試。
人才能否引進來,能否留得住,被喻為營商環境“晴雨表”。近段時間,武漢、西安、杭州等新一線城市,正加速實施人才戰略規劃,動作頻頻。對此,市政協委員、市招商局副局長賴曉華認為,必須要加大招才力度,要針對溫州產業特點,加大技術人才等中高層人才的引進。列席人員、溫州城市大學副校長劉玲玲也認為,在引進人才的同時,還要加強對本土企業家進行精細化培訓,如關于產業融合、上市、資本運營等課題進行充電,及時應對新時期企業轉型升級中的困惑,因為不管是招才引智還是優化營商環境,企業家的認知程度往往是最為關鍵的。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