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東省統計局獲悉,2018年廣東省常住人口為11346萬人,相較于2017年,增長了177萬人,連續第四年達到百萬級,全省常住人口增長量連續兩年超過江蘇、山東、浙江三省之和。而其中,廣州市全年新增常住人口40.6萬人,約占全省增長量的23%,連續4年保持每年逾40萬人的增量。
常住人口持續增長的背后,不僅是人們“用腳投票”,更顯現出城市釋放出的勃勃生機與無限可能。四十年來,廣州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試驗田,走過了“吸引人、留住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發展道路。如今,朝著高質量發展的道路穩步邁進的廣州,正以愈發開放的姿態向大灣區、全國乃至全球引才,打造創新創業人才高地,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增長極作用。
人口聚集體現城市競爭力
有道是“東西南北中,創業到廣州”,作為全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廣州多年來對外來人口具有持久而強大的虹吸效應。據廣東省統計局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廣州市常住人口約為1490.44萬人,相較于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的1449.84萬人,增長40.6萬人。2018年廣州市常住人口數占珠三角九市常住人口的23.7%。
如果將廣州市常住人口增長放在更長的時間軸上觀察,從2000年的994.80萬人到如今1490.44萬人,18年時間里廣州市常住人口增長近500萬人。其中更值得關注的是,從2015年起截至2018年最新統計數據,廣州市常住人口連續4年保持每年逾40萬人的增量。
勞動力源源不斷的涌入,為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與充沛活力。大都市作為人口經濟活動相對集中的集聚地,也理所應當成為經濟發展、創新創業的重要區域。數據顯示,2018年廣州全市生產總值為22859.35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23.5%,占珠三角九市生產總值的近三成。龐大的經濟體量,反過來吸引著更多外來人口集聚到廣州就業和生活。
當然,同屬全國四大一線城市,上海和北京各自常住人口已經達到2415.27萬和2154.2萬人。而從世界超大城市角度觀察,人口總量與城市經濟發展更是息息相關。2017世界城市人口排名中東京都市圈以4200萬人口奪得第一名。美國紐約都會區同樣如此,自2010年起,這個世界第一大經濟中心成了全美人口最多的都市圈,其人口總量如今仍在持續上升。
由此,無論是從國內城市規模,抑或是從全球城市規模觀之,廣州仍然擁有巨大的人口增長空間。根據《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2035年廣州常住人口規模將控制在2000萬人左右。從2018年末的1490萬常住人口,到未來的2000萬人,廣州還有容納500萬人口的空間。
“人口聚集體現城市競爭力。”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胡剛指出,根據國內外發展經驗顯示,在統一市場條件下,人均GDP會逐步拉平區域間發展差距,人口總量成為區域競爭最關鍵的因素。廣州因何能持續保有對外來人口,尤其是人才的巨大吸引力呢?
戶籍政策吸引人 宜居宜業留住人
近年來廣州常住人口連續4年以年均超40萬的規模增加,與廣州近年來不斷放寬的戶籍政策有著密切的聯系。
2019年1月11日,廣州市發改委聯合多部門發布了廣州市新一輪遷入戶政策體系。此次廣州入戶新政,最值得關注的便是進一步放寬入戶年齡限制,學士、碩士、博士人才入戶年齡限制均在原有基礎上上調5年。同時,首次將普通高校畢業生接收和入戶分離,簡化高校畢業生入戶申報流程,高校畢業生可直接到公安部門辦理入戶。
在胡剛看來,大城市的常住人口已經事實上代表了人們“用腳投票”的結果。但戶籍政策的變化更能釋放一種信號,即城市有沒有提供真正讓人留下并享受均等服務的可能性。戶籍政策的不斷放寬,展現出廣州以更加積極地姿態吸引人們留下,但城市環境與配套設施建設能否滿足市民需求,則更關系到常住人口能否變得更加穩定,能否真正扎根在當地安居樂業,能否真正留住人。
去年,英國經濟學人智庫(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發布了《2018全球宜居城市指數》,廣州再度進入全球宜居城市榜單百強,名列第95位。報告中指出,廣州成為樣本城市之一,是因為這是一座“人們愿意去生活或到訪的城市或商業中心”。
該榜單對城市穩定性、醫療、文化與環境、教育、基礎設施五項指標進行評價。對應五項指標,廣州優勢明顯:在社會安全治理方面,廣州創新社會治理模式,深化平安廣州建設;醫療方面,廣州是華南地區醫療資源最豐富的城市之一;文化與環境方面,廣州歷史綿延兩千余年,是嶺南地區的文化中心,且在人居環境建設上率先達到國家標準;教育方面,廣州擁有超110萬名在校大學生,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基礎設施上,廣州地鐵、航空、高鐵建設均位居全國前列,是粵港澳大灣區核心交通樞紐。
“綜合實力均衡的廣州,成為很多人就業、創業、投資、生活的重要選擇。”胡剛說。而另一方面,留住人的廣州,當前正朝著高質量發展的道路穩步邁進,創新驅動中的社會經濟轉型升級,對人的需求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才已經成為發展的關鍵動力。
“吸引人才對任何一個城市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教授李俠表示,隨著國內城市間發展競爭愈發激烈,人才在中國經濟版圖上的分布顯現出馬太效應。
吸引人,留住人,廣州更要引入一流人才。
一流產業吸引一流人才
“良禽擇木而棲”,廣州能吸引并留住一流人才,靠的不是高薪,而是這里為一流人才提供的逐夢沃土。
晚上8時華燈初上,位于廣州南沙區的科技創新高地“微軟云暨移動技術孵化計劃—廣州云暨移動應用孵化平臺”里依舊燈火通明,眾多創業者聚集在這里點燃智慧之火,碰撞夢想之花。
在香港有過10年學生訓練營活動經驗的賴家智,是眾多在南沙創業逐夢的人中一員。“我們選擇把公司起點設在廣州南沙,正是看中南沙作為大灣區的地理中心位置,到各個城市比較方便。隨著交通設施的不斷完善,未來這里的發展潛力非常大。”賴家智希望能把香港訓練營模式復制到內地來,以南沙為核心,推廣到大灣區。
事實上,這樣熱火朝天的創業景象,每天都在廣州上演。
為了讓更多創新創業人才、高層次人才來到廣州、留在廣州,廣州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和服務,吸引高層次人才為廣州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助力。在政策上,從2016年起,廣州陸續出臺實施了《關于加快集聚產業領軍人才的意見》(即“1+4”人才新政),高層次人才認定、服務保障、培養資助方案,以及鼓勵人才來穗創業的“紅棉計劃”。同時,廣州持續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給予優秀創業項目融資獎勵和資源支持,為一流人才創新創業打造全鏈條政策支持。
湖北人張健存在海外博士畢業后,成為第一批在硅谷工作的留學生,2005年他決心回國到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一待便是13年。“廣州將是我最后一份工作的地方。”張健存毫不夸張地說,廣州擁有華南最好的學術研究條件以及科技、產業發展的環境配套,讓他堅定地留在這里。
“人才需要成長和發揮的環境,特別是要看在新經濟、新模式的環境里能做成什么事情,所以要努力為人才創造成長、實踐的土壤。”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袁玉宇說。
“筑得鸞巢待鳳來”。廣州要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發揮核心增長極作用,就必須加快打造創新創業人才高地,站在全球視野提升廣州知名度,吸引越來越多優秀海歸人才回到中國、聚焦廣州。
提供更好營商環境
廣州向全球招人才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正式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步入快車道。作為全球四大灣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有著毫不遜色于紐約、舊金山、東京等國際一流灣區的潛能和發展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超級產業集群的建設,帶來的不僅是龐大的要素流動,更是全球人才的匯聚,廣州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向全球發出邀請,勢要在新一輪招才引才中拔得頭籌、贏得先機。
去年12月21日,2018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0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在廣州舉行。作為中國規模最大、層次最高、影響力最強的海外人才創新創業交流平臺,去年大會以吸引高端人才項目為主要目標,特別聚焦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而在大會開幕之前,廣州更是高調向各類海外人才發出誠摯邀請,期盼更多海外人才來穗共謀創新創業發展。
廣州的信心,源自雄厚的產業基礎,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和門檻更低的引才政策。
“誰能提供更好的營商環境,誰就能夠在經濟全球化競爭中取得優勢。”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毛艷華說。去年,廣州出臺實施營商環境綜合改革試點方案,企業開辦時間壓減至4個工作日以內,政府投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壓減至90個工作日以內,社會投資項目壓減至50個工作日以內,企業退稅時間和清稅申辦時間大幅壓減,口岸整體通關時間壓縮三分之一,越秀區“企業開辦最快1天”更是得到國務院大督查通報表揚。
2019年,廣州將繼續打造國際化現代化營商環境,支持廣州開發區打造國家級營商環境改革創新試驗區,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完善政府部門權責清單,大幅放寬市場準入,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打造全球企業投資首選地和最佳發展地。
而在人才方面,去年廣州積極主動對接深化港澳交流合作,對香港、澳門共16個工種予以職業資格認可,組織廣州企事業單位攜700多崗位赴港招才引智,在穗參加職工養老保險港澳居民已達5620人。
今年,廣州將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大力培養穗港澳技能人才,建立健全穗港澳人才協同發展體制機制。通過完善惠及港澳居民的就業補助資金政策,將符合條件的港澳居民納入各類就業創業補貼享受范圍,鼓勵港澳青年來穗創新創業。同時,落實鼓勵港澳人員來穗就業政策,加快推進各類面向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的建設,做好港澳居民在穗參加社會保險工作,從而吸引更多優秀港澳青年走進廣州、贏在廣州。
■聲音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省人才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周仲高:廣州應發揮大灣區“人才樞紐”作用
南方日報:統計數據顯示,從2014年起,廣州連續4年保持年均人口增長逾40萬。廣州為何能對外來人口保持多年持續的吸引力?
周仲高:廣州近五年人口持續穩健增長,主要源于兩大原因:一是適宜人口就業創業的經濟環境持續改善。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龍頭城市之一,近年來加快集聚創新要素,打造了一批產業園,形成了較充分的就業機會,這是吸引更多人口進入廣州的關鍵因素。
二是相對開放包容且宜居的城市環境。城市人口集聚與城市社會環境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近年來廣州不斷開放的準入門檻(如入戶政策調整),包容的人文氛圍,不斷完善的公共服務,都為城市人口集聚增加“分數”。
南方日報:當前,廣州在吸引人才方面,有哪些獨特的優勢?
周仲高:城市的優勢是相對的,也是動態變化的。新時代,廣州城市發展步入新階段,必須認清并把握當前全球資源要素配置規律,找到影響城市發展的關鍵資源與發展動力。
廣州當前已定位為打造活力全球城市,其中就包含著廣州的優勢或努力方向:一是面向全球配置資源。廣州是一個開放性國際大都市,對新生事物接受較快,有著海納百川的包容度,有著面向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和條件。二是著力提升城市活力。城市活力的維度有很多,創新、宜居、包容等都是其重要元素,廣州在此方面有著深厚基礎,而且也正在努力改善提升。
南方日報:在擁有人口聚集優勢的基礎上,廣州應當如何變“人口聚集高地”為“人才聚集高地”?
周仲高:當前,影響人才資源集聚的關鍵因素仍是體制機制創新,特別是要把相關創新政策文件真正落實執行。建議廣州以創新人才體制機制為基礎,建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加快建設全球創新人才高地。
廣州只有通過人才制度創新,提高人才資源配置效率,保障人才價值的合理實現,使人才各盡其能、各展其長、各得其所,才能真正發揮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
南方日報:未來,廣州應當在大灣區人才資源聚集、人才資源流動、人才資源利用等方面,發揮哪些引領性作用,扮演怎樣的核心角色?
周仲高: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建設中需要占據核心地位,發揮大灣區“人才樞紐”的作用。
廣州要擔當起這種角色定位,關鍵在于科學遵循人才資源配置規律。要在發揮政府作用的同時,創造條件讓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大力發展人才資源服務業,切實保障人才價值的合理實現。
建議以廣州南沙全國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為突破點,在人才管理、投融資、稅收、股權激勵、成果轉化、人才服務保障等方面進行綜合改革,形成示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