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科技資源富集的省份,截止2017年底,黑龍江省有81所高校,226家研究院所,44位兩院院士,8.1萬研發人員(2016年數據),178家重點實驗室,306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資源在全國處于前列。2017年,黑龍江地區生產總值(GDP)16199.9億元,盡管縱向比首次突破16億大關,但排名全國22位。可以說,科技資源與經濟總值不匹配一直困擾著黑龍江。
1月25日—29日,黑龍江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期間,關于黑龍江如何打好“人才牌”成為參會代表們密切討論的問題。
營造良好人文環境,天冷心別寒
“我們調查發現并不是因為黑龍江天冷人才走了,也不是因為錢少人才走了,根本原因是‘人文軟環境’的不佳。”楊艷杰說,比如本來申請個項目要半年,結果溝通來溝通去兩年也沒落實,人才就走了,政府應該做到幫忙時不添亂,緊急時能出現。
科技項目無法落實、上級關系不好處理、條條框框約束太多……種種現象讓人才感覺不適、寒心而走。
“經濟發展靠企業,企業發展靠創新,創新發展靠人才。要留人我理解最重要的是人才的政策要有差異化,我們和經濟發達地區去比能給多少錢,這既是不科學的也是不理智的,我們認為效果也不一定會很好。”黑龍江省人大代表、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有限公司總裁王飛在哈爾濱代表團討論時說:“我自己是江蘇人,但我在黑龍江待了18年,今年是第19年了,從我讀書到現在,我身邊優秀的學生東北人占大多數,但我觀察到大量黑龍江優秀人才的外流比吸引不到南方人才回來還要嚴重。”
“我認為針對本土培養出的人才應該有針對性政策,對人才要有包容的心態,就比如一定要這個人年365天在哈爾濱嗎?一定要把他的家安在哈爾濱嗎?我認為只要他的勞動貢獻當中形成的收益對黑龍江經濟有貢獻,這都是對龍江有用的人才,不一定要卡那么死。我們現在采用的就是輪崗制,保證每三個人才有一個人才在哈爾濱,采取這樣的柔性人才機制就解決了留人難的難題。”王飛以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為例提出了他們留人的創新舉措。
鼓勵創新,讓榮譽感成為定心丸
當前社會,尤其在中小城市,無論是黨政機關還是企業、事業單位,人才激勵手段多是重物質輕精神,時間一久,這種激勵機制往往忽略了人才的內心需求,成為引不來留不住人才的一個原因。
針對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留人政策,王飛說:“經濟激勵是一方面,人才對榮譽感的追求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多建立人才激勵政策代價未必會很高,但是效果會很好。”
“人才迎接著各種挑戰,他們需要自我價值的實現,比如設置市長、省長的最高榮譽獎來肯定他們的貢獻。”楊艷杰同樣向大會提出建議。
轉變觀念,創新才能彎道超車
“90歲以上免費登泰山是好政策,可它沒意義。”說起人才政策的針對性,黑龍江省人大代表、哈爾濱市市委書記王兆力一句話把場內代表逗樂,王兆力說,過去黑龍江也出臺了厚厚一本本的政策,但是針對性不強,很多政策當地人才用不上,在這方面政府應該改變。
在南方,許多經濟發達地區存在強力的行政執行系統,政策很快就可以落實,行政執行力已經與南方產生差距的黑龍江,改革創新才能彎道超車成了人大代表們的共識。
“比如能不能在政策頒布的地方就有申請入口,這樣就方便很多”王飛對記者說,政策制定的不能高大上,一定要符合龍江本土特點。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黑龍江人才攻堅戰道阻且長。 1月25日,黑龍江省省長陸昊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黑龍江省要把傳統優勢資源和國內經濟發展變化下的新優勢資源、優勢產業與不斷涌現的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相結合,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和創新創業,吸引留住更多的人才。
人大會雖然結束了,但人才之痛是黑龍江多年來始終面對的老話題,但愿代表們的建議能擲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