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是成都高新區的生命線”,這句話,早已成為高新人的共識。
30年前,懷揣著“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使命,成都高新區從神仙樹片區的農田上啟航。1990年,成都高新區交出了第一份答卷——1600萬元的地區生產總值。到2017年,這個數字增長了1萬倍,達到1665.8億元。
30年,在歷史長河里只是一個不算長的時間計量,但放在中國西部成都,有一種視角下的30年卻顯得不同尋常,那就是電子信息產業從0到1、從拓荒到逐漸領跑的“高新崛起”。
某種程度上,當我們管窺中國西部改革開放40年現代產業發展邏輯時,我們總會目光對準成都,聚焦于成都高新區電子信息產業這個“點”上。從產業發展方向的決斷,到迎來拐點的彎道超車,再到直面未來的前瞻布局……解讀成都高新區30年創新之路,幾乎無法避開電子信息產業崛起這一視角。這不僅僅是產業維度的視角,更是能折射一個區域如何融入全球化格局、如何開發開放、如何驅動創新的多維度視角。
回望過去,不難看出成都與電子信息產業的淵源:早在我國第一個五年規劃期間,成都就被列為全國工業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同時也是全國重點建設的3個電子工業基地之一。
1953年,簡稱為“715廠”的宏明無線電器材廠在東郊破土開建。彼時,在大洋彼岸的美國,英國人威廉·肖克利博士在斯坦福大學南邊的山景城建立了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由他發明的晶體管,被媒體和科學界稱為“20世紀最重要的發明”,而實驗室所在的美國加州圣塔克拉拉谷,被后人稱為“硅谷”。
到上世紀80年代末期,隨著晶體管技術的發展、微處理技術的誕生,世界正式進入“網絡時代”。在硅谷,比爾·蓋茨、史蒂夫·喬布斯等企業家迅速崛起。而在萬里之外的成都,決策者敏銳捕捉到了這一訊息,一紙《關于推進成都科技密集開發區建設工作的報告》,讓成都高新區正式站上了歷史舞臺。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