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激蕩,“中國制造”向新高地沖鋒的步伐愈加有力。在日前舉行的吉林省高技能人才表彰大會暨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成果展上,記者遇到了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謝元立,與他一同趕“技能大集”,深刻感受到了近年來我國重技尚能帶來的變化。
今年46歲的謝元立是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級技師。他從一名普通的焊接工人起步,刻苦鉆研成長為自動焊專家,帶領團隊開發出300多種焊接程序,為塑造“中國高鐵”名片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此次由吉林省委、省政府主辦的活動上,成立了以謝元立等10人命名的省級首席技師工作室,分別給予20萬元補助。同時對10名“吉林技能大獎”獲得者、50名“吉林省技術能手”等進行了表彰。
成果展上,謝元立(左一)在與工友交流焊接技術
高技能人才越來越受重視,是謝元立的突出感受。
成果展專門設立了技能大師工作室展區,謝元立等技能高手受邀帶著“作品”與參展群眾進行互動交流。人們紛紛在高鐵模型前合影,詢問焊接技術。“社會氛圍真是越來越好!”謝元立說。
吉林經濟面臨“爬坡過坎、滾石上山”,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任務緊迫。吉林省人社廳副廳長姬國海介紹,近年來吉林省出臺了《關于促進高技能人才成長的若干意見》等文件,規定技師學院畢業生可以報考鄉鎮公務員,相關畢業生按照全日制大專學歷享受待遇等,努力用制度“喚出”大工匠。
成果展還設立了師徒工作間、技能大賽、職業培訓機構以及技工院校等展區。
看到謝元立和記者走來,松花硯工藝美術大師張世林從自己的展區迎出來。“省里曾組織謝元立老師到我們學校作過報告,所以互相都認識了。”任教于吉林省林業技師學院的張世林說,這種交流活動的開展本身就體現著政府對高技能人才的重視。
張世林告訴記者,近年來,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學院專門為他開辟了工作室。通過在工作臺安裝多個攝像頭、多媒體授藝,有效解決了傳統教學受人數限制的瓶頸。“這次,省里又以我命名設立了省級師徒工作間,給了5萬元補助,可以更好地擴大傳承面積。”
制度“指揮棒”轉向,工匠精神正在生長。
或老竹吐新,或殘荷傲霜,或魚翔淺底,精美的松花石雕讓人們大飽眼福,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看法。“我女兒不稀罕這行,大學畢業后選擇了開網店,中秋節前熬了好幾個通宵才賣了一千塊錢。剛才看到有人出一萬塊錢想買一小塊硯臺,女兒說,還是搞雕刻好!”張世林忍不住笑道。
持同樣想法的,還有其他年輕學子。與張世林等多位技能大師合影后,在現場從事志愿服務的吉林職業技師學院學生程旭瞾開心地告訴記者:“過去對選擇學技術還有點后悔,現在看,是選對了。”
成果展上,各類人才展示技藝。
在此次成果展上,企業也都體現出了重視技能人才的強烈意識。從事汽車零部件制造的吉林省通用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專門騰出兩個廠房,為此次活動提供場地。“重視技能人才是發展所需,也是應盡的社會責任。”該公司展區負責人表示。
在現場,通用機械公司展示了會流暢書寫毛筆字的機械手臂、自主研發的五軸數控加工機床等先進設備。該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公司不僅牢牢占據國內高中端零部件龍頭位置,而且產品還成功打入歐洲市場,成為保時捷、奔馳、寶馬等多個汽車品牌的供應商。
在謝元立看來,中國的技能人才正迎來“一技成才天下行,一賽成名天下知”的最好時代。
成果展上,各類人才展示技藝。
在吉林省吉商創業學校展位前,謝元立與學校負責人攀談起來。該校負責人介紹說,站在“大國重技”的“風口”,學校近年來開設了美容美發、汽車美容等實用專業,聘請百余位企業家、技術能手為導師,建立了孵化器,成功孵化各類實體店200多家。
“過去,我們自學想找一本專業書籍都很難。現在從教學設備到各類競賽,從學費減免到創業服務,技能人才的成長條件非常好,是過去難以比擬的。”謝元立說。
一路走來,“精彩工人”謝元立對時代變遷有著比常人更深的認識:“中國的發展給工匠提供了寬廣的舞臺。我們要傳承,更要創新,用雙手點染這個紅火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