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一陣鞭炮聲打破了西寧市湟中縣攔隆口鎮卡陽村的寧靜,隨后鑼鼓聲在村中久久回蕩。村中男女老少紛紛聚集在村口,目光聚焦在同一點上——兩輛剛剛停穩的中巴車。
再看中巴車,早已搭上了幾十條紅綢,74歲的老黨員李發蓮還將自己親手繡的荷包掛在了車內顯眼的位置,送上了自己的祝福。村黨支部書記祁生海則欣喜地將中巴車鑰匙交到了村主任李明棟手中,村民們鼓起了持久而熱烈的掌聲。
為啥一個早已因鄉村旅游名聲遠揚的村莊,會因為兩輛中巴車的到來而沸騰呢?其實,在村民眼中,這可不是兩輛普通的汽車,它們有名字,叫“卡陽先鋒號”,還承載著大家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卡陽村從今天起有了集體經濟。
當天,兩輛中巴車就正式投入使用了,看到它們載滿游客穿梭在通往卡陽景區的鄉間路上,祁書記格外激動,因為他曾見證了“先鋒號”的誕生。
過去,從景區停車場到景區入口有條約2公里的鄉間道路,游客步行需15分鐘左右才能到達,而對于行走不便的老年人花費時間則更長。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的祁生海,萌生了一個想法,如果村里能通輛中巴車,既可以讓游客有更多的選擇,又能讓村里多一筆收入。
這個想法讓他興奮不已,當他在黨員大會上向其他黨員們分享這個想法時,大家都覺得這是個好點子,但哪來的錢買車?車輛運營誰來管理?掙到的錢如何分?.....思路定了,種種未知讓大家產生了很多疑問。
“現在景區有了名氣,來這里的游客越來越多,有了車就能掙到錢,如果由我們黨員先借錢給村里,等車運營起來掙到錢再還給大家。”祁書記提議到。
“這對村里來說是一個好的機會,現在正是旅游旺季,早點買車就能早點掙到錢啊”,黨員廖發生興奮地講到。
“我們有38位黨員,每人湊一點就夠了。”
……
為打消顧慮,祁書記和黨員們掰著手指,既算“小賬”又算“大賬”。幾番討論后,大家逐漸達成共識,這兩輛車在旅游旺季時為景區運送游客,淡季時為村民服務,而所得收入將在還清黨員借款之后,在惠及村民繳納水電、養老金、醫療保險等的同時,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黨員代發祥2萬”“黨員唐發財1萬”“黨員鄧生蓮1萬”……說干就干,卡陽村立即組織黨員召開黨員大會,除4名外出務工黨員,其余34名黨員為了給村里籌錢買中巴車都準時參加會議。
43歲的鄧生蓮,今年年初丈夫被確診為塵肺病,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需要長期治療,雖然為丈夫看病花去了很多錢,但知道村里要買車運營發展村集體經濟,她毫不猶豫拿出了為大兒子存的彩禮錢。“我雖然字識得不多,但這是我們村里的好事,是大事,我應該盡一份力,孩子的事不著急。”鄧生蓮淡淡的微笑道出了一名農村黨員心系村級事業的淳樸情懷。作為一名老黨員,年近70的老婦聯主任杜金梅,拿出了6000元錢,當祁書記了解到這錢是她賣土雞、雞蛋攢的錢和孩子們給的零花錢后再三推辭,可老人硬將錢塞到祁書記手中并說道:“這是我的一點心意,你可千萬別嫌少啊,我也想為村里盡點力”。外出黨員虎發財從黨員交流群了解到這件事后,第一時間讓在家的媳婦送來了2萬元錢。祁書記更是積極帶頭,他不顧家人反對將10萬元的積蓄全拿了出來。
就這樣黨員們你一萬,我三千,一周內全村黨員籌集了45萬余元。
如今,旅游運營車有專門的司機、售票員,由村民監督委員會成員監督車輛運營收入情況,此外,村委會定期召開會議對收入情況進行公示,讓每個村民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賬。
“現在正是旅游旺季,游客最多時一天能拉700人左右,能有這個收入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我們一定要把車輛運營好,把村里的事兒辦好,讓村里的集體經濟不僅‘破零’,更要壯大”,村主任李明棟激動地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