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崗村到深圳,從浦東到雄安,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砥礪前行,改革開放偉業波瀾壯闊,成就輝煌。
本報今起推出“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系列報道,聚焦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地區和企業,報道其探索實踐和經驗,展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
鋼琴曲響起,800架無人機編隊飛向空中,“大鵬展翅”的編隊造型,照亮深圳夜空。
9月20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綜藝晚會《追夢——改革開放再出發》上,深圳再次展現科技創新魅力。
目前,深圳市聚集中國電子信息前10強的企業總部或區域總部;2017年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900億元,占GDP比重4.10%,居全球前列;PCT國際專利申請20457件,占全國申請總量的43.07%,連續14年居全國城市首位。
“先進技術和裝備是買不來的,要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深圳市市長陳如桂表示,深圳將把創新的旗幟舉得更高,加快建成全球“創新之都”。
構建創新綜合生態
“6個90%”凸顯自主創新活力
在220米外就能發現目標、動態識別人臉;一個系統即可完成人臉、手機和車牌的多項識別……光啟集團研發的“超級智能系統”,可廣泛應用于城市公共安全與城市治理。
成立僅8年,專利申請總量已超過4400件,光啟集團是深圳眾多創新企業的縮影。
深圳自主創新最大的特點是“6個90%”:90%的創新型企業為本土企業、90%的研發人員在企業、90%的研發投入源自企業、90%的專利產生于企業、90%的研發機構建在企業、90%以上的重大科技項目由龍頭企業承擔。
在這樣的創新氛圍中,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龍頭企業應運而生:華為成為全球最大通信設備制造商;騰訊成為全球最大互聯網公司之一;比亞迪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企業……
在鼓勵企業自主探索的同時,深圳在產業布局上進行引導。近年來圍繞5G、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機器人、石墨烯、新能源汽車、精準醫療等新興產業領域,規劃建設了10個制造業創新中心。目前,多個創新中心先后掛牌。
新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基礎創新的源頭支撐。
今年3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切哈諾沃精準和再生醫學研究院成立。研究院關注癌癥和傳染性疾病診治的精準醫療,以及干細胞療法治療中風、帕金森、糖尿病等疾病的再生醫學,是港中大(深圳)組建的第三個由諾貝爾獎得主命名的研究院。
深圳還相繼建成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和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并啟動建設首個國家基因庫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截至2017年底,深圳累計建成創新載體1688家,其中國家級110家,省級175家,覆蓋了深圳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領域;培育了93家集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三發”一體化的新型研發機構。2017年,深圳新組建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3家、基礎研究機構3家、制造業創新中心5家。
營造人才創新環境
人才驅動激發創新源泉
9月4日,47歲的澳大利亞籍華人、深圳順豐泰森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審計監察高級經理張威,在深圳前海拿到了永久居留身份證。“出入境和日常生活都會方便很多,這個證讓我有了歸屬感。”張威說。
這種便利緣自深圳實施的“人才強市”戰略。近年來,深圳先后出臺《關于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干措施》《深圳經濟特區人才工作條例》;今年深圳還將出臺實施“鵬城英才計劃”“鵬城孔雀計劃”等。
這些措施可謂“大手筆”:支持事業單位科研人員離崗創業;到2035年新增建設籌集人才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不少于100萬套。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刻在深圳人才公園語錄石上的這句話,昭示著深圳重才、愛才、求才的意志和決心。
2012年,29歲的斯坦福大學博士劉自鴻在深圳創立柔宇科技。6年來,公司不僅創造了打破世界紀錄、厚度僅0.01毫米的全球最薄彩色柔性顯示屏,還建成了全球首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類六代全柔性顯示屏大規模量產線,滿產規模超過每年5000萬片。
“深圳這個城市充滿活力,更多元化、更具包容性,不同的文化會產生很多的火花,而這些往往是創新的來源。”劉自鴻說。
“人才不斷來深創業發展,為深圳未來發展提供了更強的后勁。”深圳市政府秘書長李廷忠介紹,2017年深圳新引進“孔雀計劃”創新團隊30個,引進各類人才26.3萬名,增長42%。目前,深圳人才總量超過510萬。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