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國務院通過《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明確到2020年基本將上海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目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經進入加速推進期。不過,要實現國際金融中心應具備的金融服務功能,需要具備豐富的國際化高端金融人才以及維持其一定生活質量的國際化環境。但目前,上海在國際化人才方面的發展程度上還相對滯后。
倫敦、紐約金融人才國際化程度高“國際金融中心的金融服務特征由兩個維度衡量,一是開放程度、二是離岸業務比重。其中,人才的跨境流動性是反映金融中心開放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院長、金融學教授張春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在人才流動方面,倫敦和紐約的開放度最高,吸引了眾多國際化金融人才的集聚。尤其是倫敦的外匯市場以交易效率高、專業人才訓練有素聞名,這是倫敦依然保持世界外匯市場中心地位的有力支撐。
在亞洲各金融中心中,新加坡的開放程度較高。張春表示,“這得益于新加坡高度親和的人才引進與外籍勞工政策。在新加坡,平均每6位居民中就有約一位外籍人士;此外,在高端人才引入層面,新加坡會優先從速引入其經濟發展急需的高技術和金融行業人才。相比之下,上海人才國際化程度還比較滯后。”
張春進一步表示,金融人才的培育和儲備是金融中心發展最為重要的軟實力之一,各種國際金融中心評估體系都將金融人才的供給和生態作為主要評價指標。“比如,倫敦金融從業人員占比一直維持在25%左右,紐約則維持在10%左右。相較而言,香港、新加坡和東京作為第二梯隊的國際金融中心,其金融人才占比在5%-6%左右。”
張春認為,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所需的人才,不僅僅包括直接從事金融活動的專業人才,還包括為金融活動提供相關支持的具有其他專業技能的人才。“倫敦人才資源十分豐富,匯集了大批律師、會計師、經濟師、精算師、系統分析師、管理顧問等高端人才。從提供市場分析、法律咨詢以及其他專業服務的人才來看,倫敦有4500名分析師,紐約則有約3000名分析師。”張春表示,“全世界83%的頂級律師事務所將總部設在倫敦和紐約,這些龐大的國際化尖端專業人才供給牢牢穩固了倫敦和紐約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
不僅如此,張春還指出,這些高端專業人才的集聚,需要有高質量的生活、文化和社會環境來支持。“紐約和倫敦有著世界著名的博物館、交響樂團、歌劇院和歌舞劇表演,引領著世界文化產業創新,同時,也擁有先進的生活設施和舒適宜人的生活環境,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精英。”
張春進一步舉例分析,“東京之所以沒能成為如倫敦和紐約那樣的金融中心,可以從人才差距上尋找原因。日本的金融體系從戰略、政策再到人才、文化都是內向型的,其國際化程度十分不足。在高素質國際化本土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方面較為遲滯,非常缺乏具有國際金融專業知識的人才。”
上海金融人才缺口較大
上海雖然是全球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但距離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尚有較大距離。“從金融人才總量上看,上海存在著較大的人才缺口。”張春表示,2018年,上海金融從業人員超過36萬,約占全市從業人員總數的3%,對比香港、新加坡5%,以及紐約、倫敦10%、25%的從業人員占比,顯然不能滿足上海金融業快速發展的需求。
在人才結構方面,張春指出,上海金融人才結構性矛盾突出。“傳統金融類從業人員占比較高,創業投資、科技金融、互聯網金融人才數量不足,金融高級管理人才和專業領軍人才更是緊缺。”同時,從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儲備看,張春進一步表示,上海缺乏具有國際視野和背景、通曉國際法律和會計制度的國際化金融人才。“當前,在上海金融人才體系中,擁有海外學歷的人才占比不足10%。這種國際化人才缺乏的‘短板’,在短期內難以緩解,若沒有系統的解決措施,將會影響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
特別是在對國際金融人才的吸引力方面,張春認為,中國金融從業人員的個人薪酬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在45%,遠高于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略低于日本,和英國持平,若考慮由從業人員自己負擔的社會保障繳費比例,上海的個人稅賦僅低于日本。“說明上海金融從業人員的整體稅賦偏高,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上海對于優秀國際金融人才的吸引力,不利于人才集聚和金融業的發展。”
對此,張春表示,金融創新的核心在于金融人才;金融人才的儲備和供給決定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綜合競爭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水平。上海能否實現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目標,不僅取決于要素市場發展,以及全球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相對競爭地位,更取決于是否具有大量熟悉現代金融運營機理,有較強市場影響力的戰略人才。“上海除了要吸引全球精英外,還需要擁抱像倫敦、紐約這樣世界級金融中心都擁有的國際頂尖金融學術機構,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不斷培養各類人才,提供最新的金融發展思維和實踐模式。”張春如是建議。
另外,張春還指出,相較于傳統金融人才,上海金融科技人才更為欠缺。金融科技人才需求表現為專業化、復合化、素質化趨勢。但目前,上海在有關金融科技的學科建設、核心能力培養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對此,張春認為上海應加快金融科技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引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