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海淀區始終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以服務促進創新、以創新引領發展。早在1978年,海淀區就率先制定了《1978年—1985年科技發展規劃》,當年9月,海淀區工商局恢復建制,是全國最早恢復設立專門市場管理部門的地區。
1988年,北京市第一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在中關村設立,配套的二部三所(企管部、行政聯合部、財政所、工商所和稅務所)也相繼成立。當時,根據相關政策法規,試驗區工商所不具有發照職能,給新技術企業造成了許多不便。海淀區經過反復研究,最終想出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工作機制,試驗區工商所同時也是登記二科,破解了服務新技術企業發展的瓶頸。
2016年,海淀區在全國率先開展了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登記試點,推行“互聯網+工商登記”的新模式,實現“足不出戶辦執照”,工作效能提升顯著。今年以來,海淀區通過電子化登記方式核發電子營業執照多達2.1萬戶。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深刻把握“四個中心”城市定位,以“三城一區”(即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和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抓手,全力推動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海淀區適時提出,以創新生態體系建設服務創新發展,全力聚焦中關村科學城建設,開啟了服務創新發展的新階段。
圍繞打通創新發展的“堵點”和“痛點”,海淀區出臺《關于加快推進中關村科學城建設的若干措施》,內容包含原始創新能力躍升、創新型企業“3×100”、城市空間更新、創新服務“碼上辦”等“九大計劃”和“七大行動”,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深受民營企業歡迎,被親切稱為“海淀創新16條”。
海淀區內有北大、清華、北科大、中科院等一批“大院大所大校”。長期以來,高校院所等科研機構與企業接不上頭,科研成果研發出來后落不了地,是一個老大難問題。海淀區堅持問題導向,下決心破解創新主體跨越科技成果轉化難題,陸續印發實施《關于加快推進中關村科學城建設的若干措施》及任務分解方案,形成包含77項具體任務的分解方案和38項政策清單,使相關措施切實落到實處,并在全國率先推出概念驗證支持計劃,填補了高校院所等科研機構研發成果與進行市場化產業化成果之間的空白。
圍繞著產業布局和引導,海淀區向創新環節的前端和頂端發力,不斷優化基礎研究布局,涵養高精尖產業發展,積極推進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建設和網絡空間安全領域重大研究平臺落地,北京腦科學和類腦研究中心相繼成立,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石墨烯研究院等新型研發平臺建設取得積極階段性成果。邀請姚期智、薛其坤、張首晟、張翔等15位國內外頂尖科學家擔任區委區政府科學顧問。設立全市首只由區級政府、民營企業與自然科學基金聯合設立的原始創新基金。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海淀區地區生產總值達3060.8億元,居北京各區縣首位。數據顯示,海淀區屬地內引領科技創新的信息行業和科研行業占地區經濟比重高達一半以上,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八成,依靠科技創新激發活力的頂層設計,取得明顯成效。
層出不窮的新產業高科技背后,離不開人文精神的支撐與引領。發端于“科學的春天”的到來,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和企業家始終胸懷“產業報國”崇高理想,把追求個人價值與國家、民族強盛緊緊聯系在一起,緊跟每一次科技革命浪潮,把握每一個瞬間機遇,大膽探索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有效途徑。這種獨特的創新精神在北京海淀區源遠流長,薪火相傳。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