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彈指一揮間。銀川因科技而興、因創新而興、因人才而興,科學技術在這座塞上湖城奏響了一曲創新驅動的動人旋律。40年中,兩代銀川人眾志成城,大力推進創新驅動戰略,不斷提升科學技術實力,激活科技創新活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使得40年來銀川的科技型企業呈裂變式增長??萍紕撔拢蔀榱顺鞘邪l展的動力之源。
【回顧】從零起步到西北創新高地
——謀篇布局繪就創新藍圖
1978年,對銀川科技工作而言,是一個新的起點。
這一年,我市將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列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戰略之一,開始大力開展技術職稱的評定工作,全面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為科研人員“松綁”,鼓勵知識分子開展科學技術研究。截至1985年4月,全市中專以上和自學成才取得技術職稱的自然科學人員達2865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00多倍。而這一批科技人才,也成為了40年巨變中,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要支柱。
隨著人才隊伍的建設,我市科技工作也全面鋪開,從實施“科技興銀”“科教興銀”戰略,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設科技創新體系,到發揮科技管理的創造作用,科學技術開始向各個領域全面滲透,冶金、機械、化工、建筑建材等主要行業吹響了“科技創新”的集結號。
改革的春風為釋放創新活力探路前行。2017年7月,我市以“走在前,作表率”的首府擔當,出臺了《銀川市“科技強市”戰略實施意見》,對科技創新投入不足問題,銀川推出了“研發貸”“科技板”;對專利技術保護意識不夠的問題,選派科技創新指導員深入企業指導;對企業創新能力薄弱、創新人才匱乏的短板,實施了創新型人才“千人進修計劃”,以及科技型企業“百千計劃”培育工程等,聚力打造西北創新高地。
從1978年到2018年,我市的科技實力從零基礎起步,發展到如今全市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0.5%,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65%以上,全市從事科技工作人員達12000人,科技創新團隊達到55個,涵蓋能源化工、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現代農業、醫藥衛生等多外領域,打造出“眾創空間—科技型小微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金字塔型梯隊培育體系。
【發展】創新體制匯聚發展資源
——開辟科技成果在銀轉化新模式
今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學·銀川都市圈產業技術對接交流會”在銀川舉行,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的16名專家、教授,攜帶最新研究成果組團而來,與我市共享集團、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寶勝線纜等20家企業相關負責人開展了深度交流。
交流會上,“先進塑性加工與數字化技術”“機器人技術及應用”“高溫合金精密鑄件先進成型技術”“大面積高效穩定鈣鈦礦電池”“高純氧化鋁”等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讓參會的企業深受啟發。據了解,自今年1月揭牌運行以來,該研究院已于銀川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開展了“大直徑單晶硅CZ制備的熱場模擬與自適應智能調控研究”項目,與寧夏機械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開展了“3D玻璃熱彎陶瓷模具研發與中試”項目。
銀川從不諱言自身的科技短板,為促進“政產學研用金”深度融合,學習并引進國內外先進科學技術,我市不斷組織企業、高校、院所與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開展科技交流合作。今年,寧夏凱晨電氣集團有限公司與俄羅斯動力電子研究所合作,成功研發出“電網自動接入儲備電源可控硅設備”,取得了國家高低壓電氣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授權的型式試驗報告證書,填補了國內空白。而該項技術的成功研發得益于我市機制體制的創新。
目前我市以銀川產業技術研究院為“殼單位”聚焦創新要素,以東西部合作項目為抓手,匯集科技創新資源,重點解決銀川發展的一些痛點、癢點,為銀川都市圈及寧夏全產業鏈發展提供支撐,探索科技鏈金融鏈高效結合,建設西北地區金融助推科技創新之高地。例如銀川產業技術研究院自去年12月運行以來,下設的研究機構已圍繞葡萄酒、軍民融合、新材料等領域引進科技創新資源,開展了科技創新項目研發和成果轉移轉化,組織申報了“葡萄酒抗寒抗旱優質品種培育、推廣及葡萄酒加工工藝提升”“銀川材料產業綜合創新平臺”“城市排水溝渠黑臭水體綜合治理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等國家和自治區重大科研項目,開辟了科技成果在銀落地轉化的新模式。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