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棲霞區依托自身優勢,幫助東西部協作對口幫扶支援的西寧市湟中縣,培育“互聯網+”新型產業鏈,該縣的12個鄉鎮、29個貧困村、4600余名貧困群眾實現了脫貧增收。
建物聯網大棚,農戶手機上就能管理蔬菜種植
多巴鎮玉拉村原是西寧市“菜籃子”基地,分布著1000多個老式蔬菜大棚。
去年9月,來自棲霞區的湟中縣掛職副縣長劉海濱經過深入調研,依托棲霞區物聯網技術,發展智能自動化控制溫室大棚,農戶用手機就可對溫室的溫度、濕度、光照等實行監控,遠程控制卷簾、灌溉等。
高性能溫室大棚建成后,還降低租金面向貧困戶出租,不少貧困戶當年便實現脫貧。
玉拉村貧困戶李成珍是3號新型溫室大棚承租人,今年53歲,家里三口人,妻子是腫瘤病人。老李說,他承包大棚不到一年,純收入有2萬元。
據介紹,高性能溫室大棚保溫性能增強,抗壓防災程度高,蔬菜比普通大棚的蔬菜提前3—4天上市,產量也增加了17%。
中藏藥深加工,提高產業附加值產品行銷全國
湟中縣攔隆口鎮泥麻隆村,共有貧困戶17戶、52人。村里沒有集體經濟,村民生活主要靠種植糧食和一些中藏草藥,但只靠賣中藏草藥,農民根本無法增收。
劉海濱發現,中藏藥必須加工成產品才有出路。2017年,他協調啟用南京對口幫扶資金,在泥麻隆村建立藥材加工基地,用當地中藏藥材原料生產出5個系列近10個品種的中藏藥產品。
劉海濱又引入互聯網銷售模式,將這些中藏藥產品掛到網上銷售,廣受歡迎。
泥麻隆村書記、藥材基地負責人汪治財介紹,原來當地農民種出來的中藏藥材,最遠的只能銷售到甘肅,現在通過網上銷售,可以行銷到全國各地。
有了加工企業,有了網上銷售,泥麻隆村貧困戶當年全部實現了脫貧。
引入電商巨頭,互聯網實訓店促當地居民增收
2015年,湟中縣就開始了電子商務進農村的探索。
模式可行,為啥發展不起來?劉海濱從南京請來專家,對湟中縣電子商務模式進行把脈,確定了“引進來、走出去”策略,提升知名度,培育地域品牌。
2018年,他牽頭引進電商巨頭蘇寧易購開設電商扶貧實訓店,從貧困人口中挑選人員進行培訓。
湟中縣蘇寧易購電商扶貧實訓店店長孔凡水介紹,從今年7月27日開始,僅湟中縣城區一家實訓店,已經培訓人員21名。
“這里很多年輕人都有通過開網店實現富裕的夢想。”孔凡水說,目前已經有不少參加培訓的人員開始嘗試從事網店銷售了。
為打響湟中縣特色產品品牌,劉海濱又協調各方資源,在棲霞區建成一家湟中電商實體店,上架展示銷售酩餾青稞酒、高寒燕麥片等17個系列、80余種特色產品。高原地區優質、原生態的各種產品,迅速得到了南京市民的認可。
“互聯網+”創新,推動東西部優質資源共享
除了農業領域,“互聯網+”理念在湟中縣還被推廣到教育、醫療、旅游等各個方面。
為解決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問題,棲霞區在湟中縣魯沙爾鎮第二小學建成“互聯互通錄音教室”,首次實現棲霞區、湟中縣課堂遠程互聯互通。
魯沙二小老師馬雪蓮介紹,“互聯互通錄音教室”今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以來,棲霞區實驗小學已經組織6名教育專家,為湟中縣中小學校長、教務主任等通過互聯教室演示了優質課。
同時,棲霞區還在湟中縣著力推進“互聯網+旅游”,探索推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就業”等,利用信息化技術,開展遠程診療、勞務協作等幫扶。
2018年1月,湟中縣接受國家東西部扶貧協作考核,成績名列前茅。6月,劉海濱獲得了青海省頒發的“精準扶貧2017年度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