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之初,廈門還是個僅有90多萬人口的海防小城;改革開放40年后,廈門已是超過400萬人口的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除了本地人口的增長,海量外來人口的涌入為這座城市注入活力,也為廈門改革開放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如何更好地吸引外來人才,服務于廈門經濟建設,同時還要圍繞著打造最具安全感城市,提高群眾安全感、滿意率?市公安局人口管理處不斷將先進的理念、技術與人口管理融合,貫徹落實各種有利于人口流入的政策,助力廈門在改革開放中騰飛。
昨日,記者來到市公安局人口管理處,通過從90多萬到400多萬人口變遷數據,解讀廈門改革開放40年來,各項鼓勵外來人口落戶政策,以及人口管理的先進技術和服務群眾的“放管服”舉措。
數據
40年人口增加311萬 各項政策鼓勵人才落戶
一組人口數據,很能說明廈門改革開放40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廈門僅有90萬人口;1980年10月,國務院批準廈門成立經濟特區,當時廈門戶籍人口僅有93萬;根據廈門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7年末,廈門市常住人口401萬人。40年間,人口累計增加了311萬。
據市公安局人口管理處民警介紹,廈門經濟特區設立以來,廈門自身快速發展,吸引了外來人口加速向廈門聚集,推動了廈門人口高速增長。廈門也實施了一系列開放的戶籍政策,鼓勵人才落戶,適應廈門城市和經濟的發展需求。
“1993年6月1日起實施的《廈門辦理“藍印戶口”的暫行規定》,當時就吸引大量外來人員落戶廈門。”民警說,2003年8月1日起實施的《廈門市戶籍管理若干規定》和《廈門市戶籍管理若干規定實施細則》,實行寬松的購房、投資、人才等方面的落戶政策,鼓勵優秀的企業骨干和對廈門有突出貢獻的外來人員落戶廈門。
這種吸引外來人才落戶的政策,始終貫穿于廈門改革開放的歷程中——今年10月1日起實施的《關于完善我市戶籍遷移政策的通知》,放寬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留學人員和外來務工人員等群體的落戶條件,市公安局人口管理處及時解讀通知要求,回應網友的咨詢,并且指導各派出所為符合條件的群眾辦理。
管理
實現人口管理智能化 始終堅持創新技術改革
2017年3月10日下午,在江頭臺灣街,市公安局人口管理處民警、江頭派出所民警和施工人員為沿街店面掛上了首批二維碼門牌,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大事件——這批二維碼門牌是市公安局實現人口管理智能化的開端。
市公安局人口管理處民警說,改革開放40年來,廈門經濟高速發展,人口持續增長,原有的手段很難適應現有的人口管理需求。從2016年11月開始,廈門市全面開展基礎信息大排查工作,給廈門所有房屋編寫標準地址,采集實有人口、房屋、單位等數據,并逐步給所有房屋安裝上二維碼門牌。
依托這張二維碼門牌上的標準地址,民警、輔警、網格員、房東等結合“廈門百姓App”的運用,不斷更新流動人口的信息,讓市公安局人口管理處不僅掌握全市實有房屋、人口的數據,還利用基礎信息大排查采集而來的數據,進入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臺,形成分析、運用,甄別可疑人員、打擊違法犯罪、實現全市數據共享,完成人口管理智能化的飛躍。
從最早的手寫戶籍信息,到1998年廈門公安在全國率先實現暫住人口信息的數據聯網應用、2008年廈門市派出所綜合管理信息系統上線,以及最新的應用,市公安局人口管理處不斷創新改革,將先進的技術融入人口管理,適應廈門改革開放中人口變遷和公安職責的要求,始終走在時代前沿。
服務
開通辦理業務預約服務 深度“放管服”更加便民
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到廈門工作、創業、定居。如今,廈門常住人口已超過400萬,每天數以萬計的群眾到各公安戶籍窗口辦理戶籍業務,如何讓這些群眾更方便、更高效地辦理各類戶籍業務,安心地生活在廈門,更好地服務于改革開放的大局?
市公安局人口管理處從群眾的新期待和新要求入手,堅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原則,貫徹落實上級公安機關的一系列要求,并主動推出一系列便民服務舉措,深入貫徹落實“放管服”。
2016年6月,早在公安部統一部署全面實施異地身份證受理政策前,市公安局已開始對戶籍在福建省、已申領過第二代居民身份證的居民開放異地身份證受理業務,這類居民可以在全市任一派出所戶籍窗口采集人像、指紋信息,申請辦理證件。現在,這一政策全面放開,居民在廈門辦理身份證業務,已不受戶籍限制。
目前,全市派出所戶籍窗口上班時間統一調整為周一至周六正常上班,各區行政服務中心戶籍窗口實行周一至周日正常上班,極大方便群眾辦理戶籍業務;今年4月1日起,全市51個基層派出所開通網絡、電話、微信公眾號等四種預約服務,讓群眾少跑路、少排隊;針對群眾反映較多的“奇葩證明”,市公安局下發通知,做出明確和詳細的規定,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最大限度方便群眾。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