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提出構建大灣區文化中心的背景下,廣州文交會也以提升產業基礎發掘新業態、以園區建設塑造產業集群,形成產業鏈促進文化產業生態圈發展,并朝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快步邁進。在業內人士看來,文交會可借助粵港澳優勢鏈接全球市場,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向世界。
“非遺+”催生文化產業新業態
主題為“走進永慶坊、留下城市的記憶”廣州非遺展區無疑成了2018廣州文交會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永慶坊”展示從傳統的西關大屋場景延伸到外部公共空間,“市集”的概念網羅了如潘高壽、采芝林、西關正骨、廣式臘味、廣式蓮蓉餅食、沙灣水牛奶等廣州最傳統的醫藥和飲食技藝類非遺項目。
歷史文化資源活化引領消費升級,既還原了廣州人津津樂道的美食養生,如此接地氣的創新,也展現了廣州文化產業新業態的勃勃生機。
而在該展覽的“廣府華章服飾秀”環節,廣州服裝設計師屈汀南從廣繡、香云紗等傳統手工藝中獲取靈感,將廣州的“非遺+時尚”以現代華服的形象打入法國、意大利等歐洲時尚圈。
文化價值的挖掘與弘揚直接帶動了文化產業新業態的開發。入選首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的廣作,不單與京作、蘇作等傳統工藝流派并肩齊名,其精湛的技藝、豐厚的文化內涵,也曾在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中寫下重要的一筆。
最新的廣作“非遺+科技”項目出自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金憓的團隊。“我們跟香港理工大學合作,打破了香云紗傳統染織規律進行創作,把金屬鍍層工藝和香云紗有機結合起來。”金憓介紹,技術改進可以把顏色的光澤度和層次變得更豐富,使香云紗更加有科技感和未來感,擴大廣州非遺的受眾面。
文交會上,廣州率先發布了《廣州非遺+文化資源交易與合作手冊》。系統梳理了當前的文化合作資源,借助文交會搭建廣州非遺+文化資源與交易合作平臺,讓廣州非遺項目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促進產業開發,弘揚當代價值。
廣州的非遺資源十分豐厚,粵劇和嶺南古琴兩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成為廣州走向世界的文化符號。現有17項國家級非遺與68項省級、107項市級名錄項目共同組成了廣州非遺可觀的“文化版圖”。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巡視員朱紅兵表示,廣州非遺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一方面需要搶救和保護,另一方面需要創新與融合。
事實上,廣州“非遺+”的文化新業態不僅體現在市場與交易的活躍度,還體現在公益與扶貧、專業服務方面。由穗黔扶貧協作而引進的貴州非遺扶貧項目,與廣之旅非遺游、唯品會唯愛工坊非遺扶貧等5個項目顯示廣州在“非遺+”文化新業態的工作成果。
其中,廣州非遺知識產權登記與交易平臺以其高效便捷的數字化保護,使廣州成為國內首個由政府主導、將非遺作為城市重要知識產權運營的城市。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