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武漢市政府禮堂200名政協委員濟濟一堂,聽取市國稅局負責人講解“營改增”政策。大家不時互動,提疑釋惑,氣氛活躍。這是武漢市政協落實“降低企業成本,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對口協商會議成果、切實為企業服務的又一舉措。
今年以來,經濟下行的壓力逐步傳導到企業。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使企業倍感壓力。
武漢市政協積極行動起來:市政協主席胡曙光帶頭聯系3家重點企業,其他8名副主席每人精準服務2家市級重點企業,做到精準對接、精準服務、精準施策,建立起服務企業的常態化工作機制;政協主席會議成員分工聯系委員、常委,知委員需求,解企業憂愁,并形成工作制度。
市政協“降低企業成本,促進實體經濟發展”調研組深入走訪各類企業問困難、查問題,召開多層次座談會診“病因”。
2015年,武漢市小微貸款余額新增141.49億元,同比少增243.15億元;中小企業抵押貸款率也已走低至50%左右;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98%,中小企業貸款利率一般上浮30%-50%,加上擔保費等交易費用,貸款成本高達9%以上……調研中一組組數據折射出當前中小企業融資困境。
市政協委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過文俊提出,要轉變思路,重視直接融資。他建議政府牽頭組織優秀企業家、行業專家、專家學者等組建中小企業成長導師團,以“導師制”的方式一對一地幫扶中小企業合理規劃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融資模式,引導中小企業充分利用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新四板等多層次資本市場進行股權融資;引導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抱團發行集合債券、集合票據,充分利用債券和票據市場獲得成本較低的融資。市政協常委、漢口銀行董事長陳新民呼吁推動武漢建設中國中部地區金融中心建設,加快社會征信系統建設,改善金融生態,并建議武漢利用優勢加快籌建武漢票據交易中心,解決中小企業小額票據流轉困難。
協商會上,市政協常委劉志學認為,建立降低企業成本的長效機制,必須政企聯動,通過政府服務創新助推企業管理創新,發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指揮棒”作用,促使企業練好“內功”。
針對調研中絕大部分企業對“營改增”政策一知半解的現象,委員們一致建議要廣泛開展政策的宣傳,讓各部門掌握政策、落實政策,讓企業和社會各界熟悉政策、享受政策,確保政策傳導到企業。對此,市政協經濟委員會與市國稅局當場協商決定,共同舉辦政協委員“營改增”培訓講座,讓委員全面了解和掌握“營改增”政策,讓每個委員都成為政策的“明白人”和“義務宣傳員”。
針對行政審批下放取消事項還存在“數字很好聽,效果不明顯”現象,市政協常委朱衛建議政府“放管服”三管齊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付志琦委員認為“決策要接地氣”,必須建立市領導與企業溝通機制,實現決策前傾聽來自企業的呼聲,執行中接受企業的監督,完成后向企業進行反饋。
針對我國企業物流成本偏高的現狀,劉國梁常委認為“降成本政府是推手,企業才是真正主體。”企業要積極推進供應鏈管理,優化配置資源、快速響應市場需求有效減少企業采購成本、庫存成本、質量成本和資本成本。
針對“三角債”加重企業負擔問題,來自律師界的市政協委員李春生建議,司法部門要擔當起精準服務企業“降成本”責任,建立企業訴訟“綠色通道”,實行起訴前手續“一站式”服務,并加強訴前調解,縮短審案周期,加大執行力度,化解企業債務糾紛,維護企業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