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員會透露,近期將加快謀劃深圳至深汕合作區高速鐵路、第二高速公路,屆時深汕合作區將融入深圳“半小時”生活圈。
深汕合作區地處珠三角核心區和沿海經濟帶的連接點,區位獨特、空間廣闊、生態優美,一直是珠三角通往粵東的橋頭堡和港深向東拓展輻射的戰略支點。
隨著12月16日深汕特別合作區正式揭牌,標志著深汕特別合作區的經濟社會事務將由深圳全面主導,正式成為深圳第“10+1”區(深圳10個區和新區+深汕特別合作區)。
深汕特別合作區產業規劃編制組成員、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公共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興賀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深汕合作區通過行政管轄權的過渡,在經濟和社會事務層面實現了統一,產業規劃將更加凸顯深圳元素。
合作區新興產業井噴
驅車從深汕高速白云仔收費站下高速,處處彌漫著“深圳”的味道。
深汕大道、創業大道,華為云計算中心、騰訊云計算中心,華僑城、深圳市政院,諸多熟悉的“深圳元素”出現在道路兩旁,恍惚間像回到了深圳。
這在深汕特別合作區已非新鮮事。最早在2011年深圳(汕尾)產業轉移工業園擴容升格為深汕特別合作區時,前述機構、企業紛至沓來。
同一年入駐的還有參與編制深汕特別合作區產業發展規劃的劉興賀。他回憶,在產業園建立之初,深圳主導經濟管理和建設,而汕尾負責征地拆遷和社會事務,直到2013年依然沒有大的起色。“甚至當地村民質疑,深汕合作區只會吸收一些深圳不要的落后產業,難有大的發展。”
在劉興賀看來,以前根本問題在于體制沒有理順。以合作區引進項目舉例,前期的招拍掛、建設過程中的審批、生產過程中的環保檢測,生產后期的人才供應,各項服務缺一不可。
“前期招商屬于深圳負責,后期的服務支撐環節受屬地化管理限制,由汕尾跟進。因此,深汕兩地服務水平的不同步,嚴重影響了產業發展的速度。”劉興賀說。
這一情況在2017年得以扭轉。當年9月21日,廣東下發《關于深汕特別合作區體制機制調整方案的批復》,決定將合作區黨工委、管委會調整為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機構,由深圳全盤接管。
在劉興賀看來,深汕特別合作區在經濟和社會事務層面上實現統一后,包括前端規劃、招商,以及后端服務、管理都會按照深圳標準統一執行。
深汕特別合作區憑借“深圳總部+深汕基地”的產業發展模式,承接深圳總部企業因擴大產能、產業外移的生產制造環節轉移落戶,深圳在此過程中投入財政70億元,撬動各類投資達到1200億元。
在短短數年內,產業基礎幾乎為零的深汕特別合作區,新興產業呈現“井噴”之勢。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