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省陽江市的明陽風電修型車間內,機械轟鳴,焊花飛濺。工人馬德友在工作臺上專心伺弄著一片長76.6米、重37噸的巨型風葉。
不出意外的話,它將最終組合成每三片巨型風葉組裝起來的海上風機,每小時可轉動720圈、向岸上輸送5500度電,足以供18戶人家足足用上一個月之久。
“這將是一處取之不盡的巨大富礦。”明陽智慧能源集團陽江基地總負責人麻利民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據估算,廣東淺水區海上風電可開發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近海深水區可開發容量超過5000萬千瓦。
守著巨大的海上風電資源“富礦”,陽江市提出打造一個產值超千億的世界級風電產業基地,并率先規劃出一個7.4平方公里的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園,發展海洋經濟。
陽江謀劃海洋經濟發展,并非廣東省的孤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廣東不少沿海城市在其海洋經濟“十三五”規劃中吹響了發展海洋經濟的號角。比如,深圳市提出將建設“海洋強國示范區”置于城市和經濟發展戰略的核心位置,到2020年海洋生產總值達3000億元;湛江市提出獲批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到2020年海洋經濟總產值突破2500億元。
那么,發展海洋經濟,如何才能“大開發”與“嚴保護”并重呢?
如何保護“干凈的海”?
2017年6月,《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印發,提出廣東力爭到2020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超過2.2萬億元,年均增長8%,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0%。
而在2017年10月,廣東也出臺了首份統籌沿海地區發展的規劃《廣東省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2017-2030年)》。規劃中的一大亮點即,提出要打造更具活力魅力的廣東黃金海岸和世界級沿海經濟帶,包括深圳、湛江、汕頭在內都在規劃之中。
數據顯示,廣東一省的海洋生產總值占到了全國的五分之一,全省海洋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1.05萬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1.78萬億元,年均增長11%,連續23年居全國首位。
然而,發展海洋經濟,對廣東的多個城市來說,有一個橫亙不去的難題:許多城市作為工業大市,如何能夠在保護海洋的情況下合理開發?
長期研究海洋經濟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研究中心主任陳萬靈將廣東沿海城市發展海洋經濟的情況總結為“傳統產業比重大、新興產業相對弱小”,尤其廣東在重化工布局上“遍地開花”。
比如,作為重工業城市,2018年上半年,湛江鋼鐵、石化、造紙等三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573.31億元,占全市規上工業47.7%。而重工業=高污染,幾乎是許多城市無法擺脫的發展模式。
那么,在海洋經濟的建設浪潮下,湛江要如何發展呢?
作為土生土長的湛江人,湛江黨校經濟教研室副主任陳紅文對湛江水質的變化感受頗深。“湛江很長時間以來,有著最干凈的海。以前,不少人評價湛江的海水太清了,甚至連魚都養不大。”令她沒想到的是,短短幾十年間,湛江的海水比她小時候臟了許多。
“海洋不比陸地,一有問題馬上就能看得出來,海水里的問題比較隱蔽,一旦到了肉眼能看出來的地步,那就到了非常嚴峻的時刻了。”陳紅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湛江的海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將難以挽回。
保衛“最干凈的海”已刻不容緩。陳紅文近年來曾長期跟蹤寶鋼湛江鋼鐵在湛江的發展,在她看來,“湛江后來的發展證明,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是可以兼得的”。
陳紅文稱,湛江在項目招商時就尤其注意環保這條紅線。鋼鐵企業向來是污染大戶,嗆人的氣味、污水外排與廢棄鋼渣堆存,一度令人們對建在湛江海邊的這座鋼鐵基地的環境污染問題心存擔憂。
而通過甄選優質項目、上馬環保項目,才能有效保護周邊海域的海洋生態環境。此前上馬的湛江鋼鐵的環保投資占到靜態投資的14.5%以上。以固廢處理為例,寶鋼湛江鋼鐵打造了一個含鐵綜合固廢處置中心,90%以上的廢渣可以返回高爐作為煉鐵原料,實現了含鐵塵泥100%廠內循環使用。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