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長沙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著力建設現代化長沙和“三個中心”,砥礪奮進、攻堅克難,新舊動能轉換進一步加速,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穩中趨優。為充分展現長沙經濟發展中涌現出的亮點和成就,本報即日起推出“彰顯省會擔當 推動高質量發展——2018年長沙經濟發展年終特稿”系列報道。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月17日訊(全媒體記者 伍玲 實習生 李明珠)去年12月28日,一份市政府辦公廳的文件在長沙企業界引發熱議。當天,市政府辦公廳下發通知,確定金馳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等134家企業為長沙市第五批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
從2015年7月啟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作至去年年底,僅三年多時間,長沙已擁有市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464家,其中“國字號”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和專項項目27個。數字逐年遞增,反映的是長沙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作推進力度大、成效高。
來自市經信委的數據顯示,2018年,長沙新簽約投資額2億元以上的產業鏈項目共計130個,平均2.8天引進1個,計劃總投資1910.42億元,日均引進投資5.2億元。
去年,長沙以智能制造為統領,以產業鏈建設為著力點,加快動能轉換,長沙工業總體實現平穩運行態勢,高技術產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均實現較好增長。
“長沙模式”:智能制造向縱深推進
去年4月,長沙發布第四批100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名單,時隔8個月后,第五批名單火熱出爐。短短一年之內,長沙智能制造大幅度提檔加速,擴面升級。
“每一家企業都向智能化轉型升級,長沙工業才能真正地邁向智能制造。”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胡衡華強調,要堅持以智能制造統領產業轉型升級,為企業智能化改造提速提效,進一步擴大覆蓋面,形成智能制造大企業頂天立地與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新局面。
當智能制造“長沙模式”初步形成,長沙智能制造工作開始下一個征程:向縱深推進。
去年7月,一份市經信委深入調查研究,借鑒青島、寧波、東莞、深圳等城市的成功經驗牽頭起草的《關于支持工業企業智能化技術改造若干政策》(以下簡稱《若干政策》)正式發布。
《若干政策》除了集中發放一批政策“干貨”之外,提出用“真金白銀”培育和聚集一批高水平智能制造服務提供商,支持智能制造生態體系建設和工業企業的智能化(含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改造。
作為市政府主導成立的智能制造服務平臺,前有長沙智能制造研究總院,后有去年9月成立的中電工業互聯網有限公司。
中國電子總經理助理、中電互聯董事長朱立鋒介紹,中電互聯將聯合國際國內及本地優質服務商,在電子玻璃、SMT、CNC、雷達運維、元器件等5~10個不同工業領域打造工業互聯網行業解決方案,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助推生產制造企業順利實現轉型升級,助力長沙打造國家智能制造中心。
市經信委黨委委員、副主任周雙愷表示,除了大規模推進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推動產業整體智能化升級以外,長沙著力培育智能產業化,構建智能制造平臺+智能制造服務商+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政策鏈“四鏈”銜接貫通的智能制造生態系統,不斷推動長沙智能制造“走出去”。
智能網聯汽車、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移動支付、分享經濟、區塊鏈是長沙重點培育的“七大應用場景”。
對智能網聯汽車來說,去年是個“暖春”。4月,長沙率先出臺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細則;6月,湖南湘江新區智能系統測試區正式開園;10月,長沙發布首批4個種類智能網聯汽車開放道路測試牌;12月,湖南湘江新區智能系統測試區獲批國家智能網聯汽車(長沙)測試區,標志著測試區正式躋身“國家隊”。
全國首創:產業鏈建設卓有成效
2017年,長沙GDP破萬億元。站在新起點,如何昂首再出發?
當年底,長沙發布《關于加快推進長沙市工業新興及優勢產業鏈發展的意見》,提出以推動新興優勢產業鏈發展為抓手,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這是長沙著眼全球產業發展趨勢,結合長沙產業實際,提出的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
市委副書記、市長、湖南湘江新區黨工委書記胡忠雄強調,要進一步強化產業鏈意識,以22條產業鏈為抓手,按照“一主一特”“兩主一特”的要求大力促進特色產業鏈集聚發展。
2018年,是長沙推進產業鏈建設的第一年。長沙確定22條工業新興及優勢產業鏈,每條產業鏈由一位市領導擔任“鏈長”,在每個產業鏈最集中的園區設立產業鏈辦公室,從市直機關、區縣(市)、園區抽調了88名干部專職從事產業鏈工作。
垂直整合,橫向聚集,建鏈補鏈強鏈延鏈……長沙在全國首創了一套“鏈長牽總、盟長搭臺、校長支撐、行長幫扶”的“四長聯動”工作機制,精準招商是首要任務。
據統計,去年以來,長沙22條產業鏈累計舉辦或參與產銷對接會129場,開展交流活動154次。
頻頻亮相“相親”,長沙招來“金龜婿”.
來自市經信委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市新簽約投資額2億元以上的產業鏈項目共計130個,計劃總投資1910.42億元,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45個,其中杉杉正極材料、世冠汽車總部、豪恩聲學總部、長城總部等投資50億元以上的重大項目12個,京東無人車總部、德國大陸中央電子工廠等世界500強、中國500強項目23個。
杉杉能源長沙正極材料項目總投資200億元,于2018年1月簽約,2月3日開工動員,8月24日,一號廠房竣工,設備進廠安裝,11月30日投產,二號廠房竣工,10萬噸鋰電動力電池材料長沙基地初具雛形。
22條產業鏈也逐漸從“斷鏈”到“建鏈”,從“弱鏈”到“強鏈”。汽車產業2017年躋身千億產業后,2018年取得新突破。2018年,長沙汽車產業鏈成功簽約引進項目30個,計劃總投資432.4億元。
其中,博世新能源汽車、廣汽三菱研發中心及零部件產業園、比亞迪卡車研究院、桑德集團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園、世冠汽車總部、研發及生產基地、大陸集團中央電子工廠等項目陸續簽約落戶長沙,對于推動長沙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填補了長沙乃至湖南汽車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空白,增強了本土研發創新能力,有利于進一步完善長沙汽車產業鏈,提高汽車產業綜合競爭力。
幫扶行動:惠企服務打出組合拳
2018年,市委市政府聚焦經濟主戰場,振興實體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愿望強烈;企業深耕主營業務,秉承創新精神,干勁十足。
此前,長沙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刮起強勁政策春風。如何讓好的政策能夠“春風化雨”,讓企業真正受益,成為擺在市委市政府眼前的一道重要課題。
長沙打出了企業幫扶組合拳。去年10月,長沙啟動“千人幫千企百日大行動”,不到一周時間,集結全市1300多名干部組成220個小分隊,全面梳理各級出臺的惠企政策,制定幫扶政策集成包,迅速下沉到一線,對口幫扶千家企業,實行一周一調度、市領導半月一調度的工作機制,加快各項政策從“紙上”落到“地上”。
在幫扶小分隊的努力下,企業門口開通了公交車,缺工企業招足了產業工人,融資困難的企業成功貸款上千萬元……這樣的例子,在短短數十天內,記者記錄了成百上千個。
截至1月14日,長沙220個小分隊共走訪幫扶企業4373家,收集問題4401個,已解決問題3852個,問題辦結率達87.52%,兌現政策獎補27.8億元,促成意向融資172.88億元,實際發放貸款86.72億元,幫扶力度和成效創下歷年之最。
實心實意的幫扶,讓企業信心倍增,一心一意為企業減負,則讓企業真正“輕裝上陣”,專心發展。去年,長沙出臺《2018年長沙市減輕企業負擔工作要點》,組織涉企收費專項檢查,全面清理規范涉企保證金,辦結省減負辦督辦件3件。
在降低企業用電成本上,長沙去年推動工商業企業進入電力交易市場,通過電力直接交易切實降低企業成本,實際結算的市場零售交易用戶共計970戶,涉及售電公司56家,累計市場交易電量78.29億千瓦時,市場交易優惠電費近1.25億元;智慧用電平臺通過驗收,正在準備向全市工業企業進行推廣。
在紓解企業融資難題方面,長沙對掛牌湖南股交所標準板的小微企業一次性給予10萬元財政資金支持,如今已有137家企業獲得補貼3250萬元;以風險補償基金、天使投資基金和轉貸引導基金等3只基金為抓手,長沙從債權融資、股權融資及資金鏈安全等方面入手,大力推動銀行業機構降低對企業的信貸門檻。僅信貸風險補償基金,去年5月正式運行,截至去年12月底,基金合作銀行對93家企業18668萬元,放款15545.1萬元。
要素保障更是“齊齊上陣”。2018電力“630攻堅”活動勝利收官,長沙電網供電能力提升至720萬千瓦,提升13.4%,電網建設投資創歷史新高,凈增電力容量接近前5年總和,電力迎峰度冬、迎峰度夏平穩度過。完成國際互聯網專用數據通道建設,實現企業直聯國際互聯網出入口。農村光纖通達率100%、FTTH覆蓋率99.4%、固網普及率100%、農村4G覆蓋率86.7%。
弄潮兒勇向濤頭立!2019年長沙將以“三智一自主”為重點,繼續深耕智能制造,“長沙模式”將煥發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