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提出,要堅定不移地推動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堅定文化自信,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在整合資源、搞活機制、打造精品、創新品牌等方面下功夫,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打造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設文化強市。
2018年,廣州的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得到進一步增強,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穩步發展,市民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務,對外文化交流合作不斷,廣州聲音和廣州故事遠播世界。
聲音
廣州市人大代表、廣州大劇院副總經理梁麗珍:
公共文化設施 要“活化”
“廣州投了不少錢來建文化設施,但有個現狀:重新建,輕舊改。”梁麗珍表示,近年來,廣州市財政資金主要向新的文化場館建設傾斜,而對老舊場館的改造提升力度不大,新舊場館發展不平衡。比如,新建的廣州美術館、廣州博物館單個投資額均超十億元,而有著百年歷史、梅蘭芳曾造訪獻藝的海珠大戲院卻門前冷落。她建議,不少老舊文化場館臨近社區,可以很好地為社區居民服務,希望政府對新舊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和改造要一手抓。
“此外,文化設施需要物盡其用。”梁麗珍指出,建設公共文化設施花的是納稅人的錢,建設好之后就得物盡其用,可現在不少文化設施管理落后、利用率低、效益差,像條件優良的中山紀念堂年均演出也就50來天,長期閑置,這是對公共文化資源的浪費。她希望政府注重對文化管理人才的培養,并且制定公共文化設施運營機構的績效管理辦法,提升設施的使用率,從而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提升。
打造知名紅色文化 旅游景點
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華僑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黃潔薇:
在黃潔薇看來,廣州擁有豐富的紅色革命遺存,但在開發、活化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首先是宣傳力度不足,很多紅色革命遺存不為人所知,所以需要保護、宣傳紅色舊址,打造紅色品牌。”黃潔薇指出,廣州的紅色文化旅游景點還存在串聯整合不夠,有些地方修繕程度不佳,周邊配套設施也不夠完善等問題。據統計,目前全市共有230處紅色史跡,其中有106處沒有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也就是說,全市46%的紅色史跡缺乏保護和利用經費。此外,有些有保護經費的紅色史跡又面臨產權復雜而無法修繕的問題。
針對“紅色文化與民眾的現代生活有些距離”,黃潔薇認為,紅色文化是可以自然地融于民眾生活中的。像南京雨花臺就形成了與俄羅斯紅場相似的傳統,結婚的新人會到此向先烈獻花。她建議,或可嘗試將部分紅色舊址開放為節日的禮儀活動場所。
用好粵劇藝術 博物館旅游資源
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粵劇團團長黎駿聲:
“粵劇具有很好的群眾基礎,各級政府相當支持,粵劇事業大有可為。”身為粵劇工作者的黎駿聲認為,除了搞好粵劇的創新傳承外,他還希望廣州能夠盤活、利用粵劇藝術博物館的旅游資源,將粵劇的精華介紹給全國游客,擴大粵劇在國內的影響力。
黎駿生表示,在全國知名度高的地方戲劇基本都在搞旅游劇場。而粵劇藝術博物館因為是博物館,按相關規定不能以盈利為目的,所以在活化旅游資源、推動高質量粵劇演出時有些束手束腳。希望政府能夠在這些方面給予適當的政策支持。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