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呼和浩特市科技工作圍繞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科技體制改革,著力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在完善科技創新政策、打造創新創業載體、開展技術研發攻關、培養科技創新人才、拓展科技合作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市創新條件和整體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科技綜合實力穩步提升,創新驅動作用日益凸顯,有力推動了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多個領先的技術研發和產學研合作平臺,持續推動行業創新。伊利集團創新中心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總投資2.6億元,是國內唯一一家按照美國GLP實驗室標準設計的乳品研發中心,是集乳品研發、質量安全研究與分析、乳品營養研究與咨詢和員工培訓為一體的綜合性創新中心。經過多年的發展,伊利集團研發出了一系列創新產品,不斷釋放著強大的企業軟實力,實現了用創新引領行業轉型升級。
內蒙古賽科星繁育生物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擁有17家全資和控股子公司,主營業務是以奶牛為主的家畜“種業、牧業”兩個板塊。公司研究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家畜性控新技術,連續三年以奶牛為主的家畜種業產銷位居全國第一,牧業方面以呼和浩特市為中心,在內蒙古、河北省、黑龍江省、寧夏自治區擁有27個規模奶牛養殖基地,存欄奶牛超過10萬頭,位居全國第四。到2020年預計年度總產值將達到45至50億元、利潤5億元的產業規模,將成為中國最大的家畜種業公司。
在如今的呼和浩特市,像伊利和賽科星這樣的科技創新型企業越來越多。嶄新靚麗的園區、朝氣蓬勃的企業、碩果累累的農田、舒適優美的環境、激情洋溢的創客以及城市發展最前沿的科技成果,這一切都來自于呼和浩特市過去五年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
“十二五”期間,國家、自治區和呼和浩特市三級政府在呼和浩特投入的科技研發經費達11.47億元,是“十一五”期間科技投入的3.28倍,共實施各類科技項目1010項,是“十一五”期間實施科技項目的1.45倍。市本級財政科技經費預算占本級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達到1.2%,旗縣區科技投入明顯提高,占地方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平均達到了1.0%。全社會R&D投入大幅增加,2015年,全社會R&D投入占全市GDP比重預計達到1.0%,比“十一五”期末增長 0.48個百分點。
“十二五”期間,呼和浩特市頒布實施了《呼和浩特市科技進步促進條例》,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加強全市科技創新工作。修訂了《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強化了激勵導向作用。先后制定、修訂出臺了《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推進自主創新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若干意見的通知》等多個規范性文件,為科技工作合理有效開展提供了依據和政策保障。
資金和政策的保障推動了呼和浩特市科技工作邁上穩步發展的快車道。截至“十二五”期末,呼和浩特市已形成了綠色農畜產品加工業、電力能源產業、現代化工產業、新型冶金產業等四大優勢特色產業,初步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與制藥、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資源綜合利用等高新技術產業。通過科技政策的積極引導,建設創新載體和主體,吸引高科技人才隊伍,擴大科技對外交流與合作,積極進行科技宣傳,在高新技術、農業科技、社會民生科技等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全市的科技創新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科技創新正在成為加快轉變呼和浩特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