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北京現代滄州工廠車身車間,揮舞“手臂”、靈活智能的299臺機器人組成的生產線蔚為壯觀,在這些智能化裝備的支撐下,不到一分鐘就能組裝下線一臺新車。5年前,北京現代滄州工廠落戶河北省滄州開發區,這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單體規模最大的一個產業協同項目。如今,這家工廠已成為河北的產業明星。
“5年來,我們已直接帶動6000多人,間接帶動2萬多人就業,吸引了28家配套企業前來聚集。”北京現代滄州工廠廠長韓桂升說,今年1月,中韓(滄州)產業園在滄州開發區揭牌,新產業園將聚集更多產業鏈上企業,從而推動滄州形成千億元規模汽車產業集群,以現代汽車為起點的高端制造業將取代傳統產業成為開發區的主要支撐。
“吃螃蟹”的不僅只有北京現代汽車滄州工廠,京津冀協同發展5年來,一大批產業協同重點項目落地生根:北汽集團(華北)微車產業基地整車下線,張家口北汽福田建成投產,張北云聯數據中心、承德產業園區等京津冀走廊項目投產運營,首鋼京唐二期開工建設,曹妃甸千萬噸級煉油項目已核準,北京·滄州生物醫藥園吸引80余家北京醫藥企業落戶……
協同發展之初,產業疏解承接一度出現過“撿進籃子都是菜”,拉企業搶商戶,承接平臺“一哄而上”的同質化競爭現象。
北京市發改委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前不少承接地爭著跑北京,老盯著北京“口袋里有什么”,想方設法打探“疏解清單”。如今,許多承接地已轉變為立足當地優勢,精準承接疏解項目,著力培育產業集群,不僅促進了疏解企業轉型升級,還進一步吸引了更多企業形成產業鏈聚合。
5年來,京津冀促進產業升級轉移一系列政策措施出臺實施,產業“疏解-承接”更為有序。目前,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投資基金已實質性運轉,重點支持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重大項目。天津自貿試驗區設立了總規模100億元的京津冀產業結構調整引導基金,重點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
5年來,京津冀產業轉移對接企業稅收收入分享辦法的出臺實施,推動遷出地與遷入地之間建立起財政利益共享機制,促進了區域間產業合理流動和布局。記者在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了解到,中關村海淀園企業落地秦皇島帶來的地方財政收入,雙方各自享有40%,剩余20%建立產業扶持基金。
5年來,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綱要,三省市從全國生產力整體布局出發,產業發展定位進一步明確,產業發展鏈條加快理順,區域經濟結構持續優化調整:北京市聚焦“瘦身提質”,“高精尖”經濟結構逐步構建,金融、科技、信息等優勢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60%;天津市推動“強身聚核”,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穩步增長,2018年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4.4%和3.1%;河北省則大力“健身增效”,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2018年河北省第三產業增加值首次超二產,產業結構出現可喜變化,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
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疏解對北京來說是減量,也是倒逼集約高效發展的重要機遇;對京津冀來講,疏解則是將北京的資源要素在更大范圍進行優化配置,以推動區域優勢互補,從而成為協同發展新的動力源。
“研發-轉化”鏈逐步順暢 協同創新推動高端科技資源外溢
剛過了年,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里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在天津卡雷爾機器人有限公司,CEO尹利正帶領研發團隊討論如何進一步提升機器人機械手抓取力量。
“我們是協同發展的受益者。”尹利說。作為一家從事人工智能商用服務型機器人研發、生產制造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卡雷爾2014年在北京中關村創立。2018年3月,尹利攜公司主創團隊來到這片創新沃土扎根。在這里,他的公司可享受北京和天津的“雙重疊加”政策優惠。
在京津兩地籌劃下,2016年11月,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正式在濱海新區掛牌。此后,這片規劃面積10余平方公里的區域,充分利用北京中關村和天津濱海新區創新政策疊加優勢,承接高新技術企業轉移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走上了協同創新的“快車道”。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