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的源動力來自科技創新,如何打破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圍繞企業需求,精準供給施策,推進科技創新,培育壯大新動能,吉林省長春市勾畫出一幅美麗圖景。
長春市科技局局長孫國慶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幾年,長春市科技局認真貫徹長春市委“一二四五”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企業創新作為工作主線,圍繞企業創新需求開展各項工作,推動科技與經濟結合,推動科技創新工作向齊抓共管轉變、科技創新手段向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共同發揮作用轉變、科技創新指標向加速增長轉變、科技創新成效向培育壯大新動能轉變。
圍繞企業發展需求配置創新鏈項目鏈
長春市在創新源頭、創新過程、創新產出三個供給端齊發力,提高科技創新供給的質量和效率。
源頭供給主要是抓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給,解決聚焦發展不夠的問題。過程供給主要是解決有效供給服務,解決產學研結合不緊密、科技資源碎片化的問題。產出供給主要是圍繞產業鏈配置創新鏈、項目鏈,以技術鏈延伸產業鏈,解決創新驅動發展能力不強的問題。
孫國慶表示,長春市的科技創新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來確定創新方向,最終的目標是把科技優勢轉化為符合市場需求的現實生產力,積極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
近年來,長春市不斷深化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改革,使項目成為創新發展的有效載體和引導手段。支持重點向產業化轉變,優先支持產學研合作項目,重點支持企業創新項目,集中支持重大創新項目。2018年,長春市本級支持產學研合作項目70項,支持重大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項目58項,支持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科研儀器開放共享、技術交易、科技企業認定等項目700余項,絕大多數項目由企業作為申報單位或協作單位,部分項目與企業研發投入、配套資金、知識產權掛鉤,推動企業向創新發展轉型,為穩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與此同時,項目評審向規范化轉變,實行網上申報、網上受理,實行申報單位與專家“背對背”評審,答辯評審全程錄音錄像,各階段項目名單均向社會公開公示,科技計劃實施的全過程對社會公開透明。支持方式向多樣化轉變,重大項目采取事前立項、先期撥付部分引導資金、事中基于績效評價撥付剩余資金的分期資助方式,其余項目多數采取后補助的方式進行支持,確保達到預期效果。
另外,協助駐長高校院所、企業申報國家、省科技計劃項目,2018年,7個項目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支持資金1.0145億元,申報吉林省科技計劃項目獲得立項1449項、資金3.7億元、占立項項目總數的76.26%。
圍繞企業技術需求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
過去,高校、科研院所很多科研成果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同時,企業有技術需求和市場需求,卻很難找到科研成果。如何打破這種僵局?長春市立足知識資源密集城市、老工業基地城市實際,著力集聚各類創新資源和要素,打通創新主體間的壁壘,推動產學研等創新主體協同創新,加快科技資源與產業資源融合、科技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
如何激發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活力,形成協同創新的新機制。長春市經過多方征求意見,30多次修改完善,于2014年推出了科技改革新成果——《長春市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試點工作方案》,并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形式正式印發。
產學研共促成果轉化。一是推進企業技術創新需求向高校院所科技攻關成果轉化。建立“企業出題、先行投入、協同攻關、市場驗收、政府補助”的科技項目組織實施機制,引導、支持高校院所圍繞企業技術創新需求開展科技攻關活動,形成科技攻關成果。二是推進科技攻關成果向中試成果轉化。圍繞長春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充分利用行業中試中心,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推動高校院所科技攻關成果向中試成果轉化。三是推動中試成果通過市場化手段實現產業化。通過創新科技成果托管、掛牌交易、拍賣等多種交易方式,用市場化手段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產學研共建創新載體。加快建設由“一院四所四校”創新戰略聯盟提供技術支持的長東北科技創新中心、由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提供主要技術支持的光電子科技創新基地、由中科院長春應化所提供主要技術支持的化工新材料科技創新基地,以及吉林大學科技園、長春工業大學科技園、北湖科技園、長春中俄科技園等創新創業基地和園區,進一步集聚產學研力量,共同推進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企業孵化,成為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支點。
產學研共享科技資源。加快建設長春市“政產學研用金介”協同創新云平臺,現已集聚本地1487戶科技企業、4155名科技專家、8000多項科技成果、2880臺(套)大型科研儀器等創新資源信息,整合專利、商標、版權、科技文獻等數據8.79億條,并鏈接國內外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和需求、技術研發機構、科技服務機構,初步構建了創新主體互動對接的信息紐帶。
圍繞企業金融需求促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企業與資本有效對接,是推動企業發展向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必然選擇。
為解決科技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長春市把科技金融結合作為重要支撐,拓展科技企業融資渠道。2014年4月,由長春市科技局、長春高新區管委會與吉林省捷誠投資有限公司三方出資成立了長春科技金融創新服務中心(以下簡稱“科技金融平臺”)。
據了解,科技金融平臺創建了全省多個第一:第一家科技金融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第一家專業化科技支行、第一家科技小額貸款公司、第一家科技信用擔保公司、第一家“互聯網+”科技金融服務平臺、第一家人才科技金融服務平臺……
科技金融平臺的特色是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市場化運作;科技金融紅娘(專業化服務隊伍)鏈接;專業化公益性的聯通融合;線上線下高效對接融合的立體化增值服務……
目前,長春科技金融平臺已推出科技信貸、科技小貸、“雙創”微貸、科轉貸、科技擔保、專利保險、專利質押融資、科技企業貸款貼息、科技企業投資保障、科技貸款風險補償、科技企業“新三板”掛牌輔導、互聯網+科技金融普惠等10余項科技金融產品,提供“一站式”“窗口化”服務。日益活躍的科技金融市場,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一大批科技型“小巨人”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迅速發展壯大。
長春科技金融平臺建立了具有專業化素質的高端高效創新服務團隊,構建了科技和金融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良性循環系統,通過科技金融網站、QQ交流群、微博、400科技金融紅娘服務熱線,采取服務大廳窗口無縫對接和線上線下互動的常態化服務,無償為科技企業投融資等各類需求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
“通過建設一支專業化金融服務隊伍,打造功能平臺,整合優勢資源,提高創新能力,倍增了創新服務價值。”孫國慶表示,長春科技金融創新服務平臺的建立,支撐了科技創新發展服務體系,為科技企業融資拓寬了渠道,為科技企業創新健康成長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近些年,長春市不斷引導增加科技信貸投入,強強合作開辟互聯網金融融資新通道,強化科技計劃的引導作用,穩步推進科技企業在多層次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在此基礎上,長春市還加速科技金融體系化建設,吸引更多的天使投資、科技風險投資、科技小額貸款、科技銀行、科技擔保等專業機構的入駐,逐步構建起“主體多元、功能完善、運行高效、服務增值”的科技金融創新服務體系。
據了解,長春科技金融平臺的科技金融業務基本覆蓋了不同成長階段、不同融資需求的科技企業,能夠幫助在銀行貸不到款的科技企業實現融資發展,幫助急需貸款的科技企業解決燃眉之急。長春科技金融創新服務中心成立以來,已為1500余戶科技企業投融資超過170億元,幫助41戶科技企業實現“新三板”掛牌。累計投融資1787筆,無一筆壞賬發生,科技金融運作能力明顯提升。
圍繞企業服務需求推動科技大市場建設
信息不對稱、互動不通暢、資源不共享等問題一直困擾著企業創新。長春通過建設科技大市場,以市場化的方式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流動,構建起科技企業需求、科技創新資源、科技服務中介、科技扶持政策互動對接的服務體系。
促進創新創業主體對接,是科技大市場的功能之一。2016年以來已累計舉辦科技創新創業培訓、科技成果推介路演、科技投融資推介、科技創新創業沙龍、科技人才交流等創新創業活動300多場(次),幫助企業找技術、找資金、找人才,幫助投融資機構找項目,幫助科技中介機構找業務。
暢通渠道,推進創新成果市場化是科技大市場的重要功能。科技大市場建成了優秀科技成果商城,設立了科技成果中心、知識產權中心、技術轉移中心,加強科技成果匯聚展示、知識產權評估評價、技術轉移交易;在全市培育29家技術交易代辦機構、12家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主動上門服務,幫助做好工作;在重點企業設立科技聯絡員,及時了解企業技術創新需求,健全技術交易網絡,提升技術交易活躍度。2018年,全市技術輸出3361項,技術合同成交額332.71億元,比上年增加56.5%,在15個副省級城市和計劃單列市中上升到第7位;技術吸納3571項,技術合同成交額344.35億元,比上年增加106.2%,在15個副省級城市和計劃單列市中上升到第7位。
為有需要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大專院校、科研機構提供儀器共享服務,是長春科技大市場的又一項功能。截至目前,進入科技大市場共享平臺的20萬元以上的大型儀器增加到1070臺套。
在科技大市場服務窗口,一位正在辦理大型儀器共享后補助業務的企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企業把氣象測譜儀、夜相測譜儀等7臺大型設備在科技大市場共享平臺上進行了備案,如今已經有第三方使用這些設備,企業可以獲得補助資金。他表示,對于企業也是一個宣傳,另外,企業有很多在經濟上承擔不起的大型儀器設備可以借助這個平臺使用。
目前,科技大市場建有1600平方米科技服務大廳,設有8個服務功能區,能夠為科技企業提供科技政策、技術交易、儀器共享、科技金融、知識產權、科技人才、科技培訓、科技合作等8類創新創業服務。據統計,長春科技大市場成立以來,已為創新創業企業和個人提供服務2萬多次。
經過幾年的建設,長春科技大市場已逐步發展成為科技資源集聚中心、技術轉移交易中心、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引導了各類創新要素向科技企業流動,在服務中強化了創新鏈、服務鏈、資金鏈、產業鏈的有效對接。
圍繞動能轉換需求大力培育科技企業
近年來,長春市把培育和發展科技企業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和壯大新動能的重要引擎和支撐,在一系列有力措施的推動下,科技企業迅速成長壯大,成為長春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科技企業,具有人數不多、科研人員占比高、技術先進、市場前景好等特點,具備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產業集群發展、推動城市轉型升級、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強等優點。
“正是基于這一認識,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長春市委、市政府確定把培育和發展科技企業作為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牛鼻子’來抓。”孫國慶表示,近年來,長春市多措并舉,突出發展培育和發展科技企業,為打造長春經濟“升級版”注入了新鮮血液。
據了解,盡管科技企業規模不大,但發展潛力“巨大”,多數集中在先進裝備制造、光電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領域。更為關鍵的是,很多企業核心技術優勢突出,產品市場占有率高,一些企業的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或國際領先。
科技企業培育是長春加快經濟轉型升級、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為了給企業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長春市制定了《長春市科技型“小巨人”企業培育計劃》,發布實施了《長春市科技型“小巨人”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在此基礎上,制定出臺了《長春市科技型“小巨人”企業及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行動方案》,通過強化服務體系、完善政策措施、降低融資成本、加強計劃引導,提升了企業的自主創新力和市場競爭力。
科技企業的成長離不開政策的大力支持。據了解,長春近幾年不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對通過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小巨人”企業分別給予20萬元和10萬元研發經費補助,對轉化科技成果、在金融機構發生貸款的“小巨人”企業給予貼息補助;強化科技企業上市輔導,支持其改制上市融資,對在“新三板”掛牌的科技企業給予30萬元補助;對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設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活動也都給予相應支持。
為確保培育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近兩年全市共舉辦各種形式的培訓班、宣講班60多場(次),培訓企業人員3000多人(次),并對上千戶企業進行一對一的宣傳和輔導。
如今,長春已形成科技企業競相發展的良好局面。2018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653戶,比2016年增長129%;科技型“小巨人”企業發展到870戶,比2016年增長92%。永利激光、長光辰芯、長光宇航、北方化工灌裝設備、禹衡光學儀器、迪瑞醫療、希達電子等企業成長為國內同行業的排頭兵。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