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以來,作為我國首都的北京從來不缺乏改革的精神和開放的勇氣。在這40年中,北京的商務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服務首都經濟社會發展上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其中,北京積極推出外貿穩增長調結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取得明顯成效;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同步發展,不斷拓展利用外資的方式和途徑,利用外資持續增長,同時,加強同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雙向合作,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另外,處于對首都功能的重新定位,北京市大力發展服務貿易,經過多年發展服務業發展成效逐步顯現,服務業對于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越發明顯。
外貿動能不斷強化
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加入WTO后,我國對外經貿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已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貿易第一大國。北京積極推出外貿穩增長調結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取得明顯成效。
貨物進出口規模不斷擴大。北京貨物進出口規模由1983年306億美元增至2017年3237.2億美元,年均增長8.8%,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7.9%,位居省市貨物貿易排名第5位。自上世90年代起,北京對外貿易整體呈現穩定增長趨勢,年均增長率2.8%;進入21世紀,伴隨“入世”,貿易快速發展,2000~2008年間,進出口增幅達26.7%。2009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北京外貿波浪式發展,其中2013達到歷史最高峰4291億美元。
貨物貿易結構不斷優化。一是經營主體多元化。改革開放初期,北京市對外貿易由國有專業外貿公司一統天下。1992年,北京市發展“大經貿”,開始逐步放開專營管理;1994年,國家實施大經貿戰略,北京市外貿經營主體格局進一步變化;2004年,新《外貿法》實行外貿經營者備案登記制,外貿經營主體管制徹底放開,民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迅速增加,出口加快增長。2017年,國有企業出口占60.3%,比2003年下降7.5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占21.2%,民營企業占18.5%,比2003年增加了16.7個百分點。
二是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機電產品上升為主要出口商品。從1993年有相應統計分類起,全市機電出品出口僅為14.8億美元,2017年達284.1億美元,是1993年的19.2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迅猛。從2001年有相應統計分類起,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只有26.3億美元;2007年達112.8億美元,是2001年的4.3倍。
三是貿易方式多樣化。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曾是主要貿易方式,隨著改革開放深入,對外承包工程、租賃貿易等逐漸興起,貿易方式呈現多元化發展,貨物貿易與“走出去”融合發展正成為趨勢。
四是貿易國和地區擴大。改革開放前,與北京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只有80多個。2017年,與北京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達到230多個,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有北京有貿易往來。2017年,全市進出口市場中,亞洲占44%,歐洲占21.2%,北美洲占10.8%,非洲占9.5%,拉美占8.2%,大洋洲占6.3%。
服務貿易新興領域優勢明顯。近幾年,北京市電信計算機和信息、專業管理和咨詢、保險、金融和知識產權使用費等新興領域服務出口表現突出,服務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部分領域在全國占比優勢明顯。2017年,新興服務領域出口額共占全市服務出口總額的62.7%,比2003年提高11.6個百分點,服務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文化貿易、技術貿易、服務外包等體現首都文化、科技創新優勢的重點領域發展迅速,在全國同行業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文化貿易為例,2006~2017年,北京文化進出口額累計達436.9億美元,年均增長12.2%,其中文化出口額累計180.2億美元,年均增長9.9%,文化進口額累計256.8億美元,年均增長14.6%。商務部、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和新聞廣電總局共同認定的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活動中,北京歷次的入選的企業和項目數量均位居全國第一,具有明顯優勢。其中,我市分別有69家企業、36個項目入選了“2017~2018”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
口岸建設提升對外貿易水平。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目前,北京口岸初步形成了以天竺綜保區為龍頭,以豐臺貨運口岸、朝陽口岸、平谷國際陸港3個具有口岸功能的物流園區為主體,以亦莊保稅物流中心和保稅倉庫為補充的首都口岸經濟功能區體系。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