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先進城市相比,為了助力更多蘇州科創企業崛起,蘇州必須在創新生態上繼續發力。創新生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唯有持續優化才是取勝之道。
科創板申報公司扎堆北京、江蘇、上海、廣東等地。從3月22日至上周五,科創板受理公司已猛增至72家。從目前已受理企業的注冊地看,江蘇為14家暫列第二,其中“蘇州籍”的共有10家。很顯然,在數量上,來自蘇州的科創企業呈現出大幅領跑全省的喜人局面。
從去年第四季度以來,科創板無疑是國內資本市場上最炙手可熱的詞匯。那么,在我國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已有了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等。在現有框架下,為何還要設立科創板?因為,設立科創板是落實創新驅動和科技強國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大改革舉措,所以科創板承擔著“不一般”的使命:從市場功能看,科創板應實現資本市場和科技創新更加深度的融合;從市場發展看,科創板應成為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改革創新的“試驗田”;從市場生態看,科創板應體現出更加包容、平衡的理念。所以,力爭拿到進入科創板的“準考證”,成為了各地科創企業拼搶的熱點。
如果結合主板上市公司“蘇州板塊”的市場表現來看,那么這10家“蘇州籍”科創企業能夠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就是偶然性中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了。統計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年末,蘇州上市公司總數已增加到135家,其中境內A股上市公司107家,保持全省第一、全國大中城市第五。新三板累計掛牌企業總數增加到532家,掛牌企業存量422家,保持全省第一、全國大中城市第四。比數量更有說服力的其實是質量,盡管前幾年股市低迷,但“蘇州板塊”仍然憑借不俗的經營業績始終對市場資本具有良好的吸引力,再融資金額持續刷新歷史紀錄。
“高峰”是聳立在“高原”上的。無論是主板市場上的“蘇州板塊”,還是即將亮相的科創板蘇州科創企業群體,它們都是蘇州企業的代表。一方面,蘇州的經濟體量在全國名列前茅;另一方面經濟發展穩中有進。截至去年底,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2.4%,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納米技術、人工智能四大先導產業占比達到15.7.4%。在這樣的沃土之上,培育出工業自動化、IT服務、醫藥、特種材料等門類的科創企業,應當說是蘇州創新生態發揮作用的結果。
不過,更應當看到,與先進城市相比,為了助力更多蘇州科創企業崛起,蘇州必須在創新生態上繼續發力。創新生態系統是一個以企業為主體,大學、科研機構、政府、金融等中介服務機構為系統要素載體的復雜網絡結構,通過組織間的網絡協作,深入整合人力、技術、信息、資本等創新要素,實現創新因子有效匯聚,為網絡中各個主體帶來價值創造,實現各個主體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國內比較理想的是深圳樣本,最終形成了“科技—產業—科技”的閉環,從而極大地激發了科創企業的創新活力。對標先進,去年蘇州推出了《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打造良好創新生態行動方案》,該行動方案共分為七大部分共26條具體內容,涉及100余個政策點。創新生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唯有持續優化才是取勝之道。究竟做得怎么樣,科創板上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