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的魅力在于它的神秘和未知,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目光投向海洋事業,開啟經濟海洋的發展熱潮……作為首家入駐青島藍谷的高新技術企業,用青島羅博飛海洋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馬秀芬的話來說,那就是摸著石頭過河。短短6年,在藍谷特色“技術鏈條”與“人才鏈條”的帶動下,羅博飛已然成為了海洋領域企業中的一匹黑馬,奔馳在國際海洋科技的賽場前端。
”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正在進行大修與技術改造升級后的第一次測試下潛。
2012年,青島藍谷瞄準世界海洋科技前沿謀發展,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蛟龍”號母港國家深海基地、國家海洋設備質檢中心等處在“塔尖”的高端科研平臺、海洋科研教育基地,以及一批海洋領域的“國之重器”科研成果頻出,正在為青島藍谷積蓄起強大的核心競爭力。
走進武漢理工大學青島研究院展廳,仿佛翻開一本厚重的科學技術手冊,從高速船、豪華郵輪的設計制造到新能源、新材料的運用,再到光線傳感技術的監測使用,令人嘖嘖稱嘆。
創新、資源優先、統籌壓縮產業集群……青島藍谷正在以《國家十三五規劃》確定的“建設青島藍谷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總目標為指引,綜合分析研判藍谷科技人才優勢和海洋產業發展趨勢,將海洋及信息化、海洋設備檢驗檢測與工程設計、海洋技術裝備、海洋生物、海洋科教文化和風險投資產業這“5+1”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壓縮,集聚力量,攻堅海洋產業,延伸“科技鏈條”。
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調研青島市海洋經濟發展情況時指出,要堅定不移貫徹落實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論述,聚焦建設海洋強國、海洋強省的目標任務,立足自身優勢,著力在全市打一場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海洋攻勢”。要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責任制和獎懲措施,發起一個又一個攻勢,拿下一個又一個“山頭”,炸掉一個又一個“碉堡”,打好一場又一場硬仗。
海洋觀測與探測聯合實驗室副主任吳國俊正在對海底相機“海瞳”進行調試。
打好硬仗在于“武器”,而“武器”的使用者在于人。漫步藍谷,這里參與海洋技術研究的科研人員平均年齡不大,卻可以研發出走在國際前端的海洋科技設備。據天津大學青島海洋工程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透露,當前研究院正在實行“定制化人才培養”,將學校與企業鏈接,由學校派駐學生從研究生期間就進駐企業,在其中遇到的研發問題,學生可通過與導師溝通、試驗等尋找解決方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還降低了企業招納人才的成本,一舉兩得。
現如今,高端人才是企業制勝的法寶,而青島藍谷就是人才的集聚地,現已面向全球匯集了5000余名高層次人才,其中國家級、省級各類高層次人才200余人。目前,這里通過平臺聚才、政策引才、創業留才,青島藍谷成為涉藍英才匯聚“高地”。
斯坦福青島研究院專題培訓在藍谷舉行。
企業需要平臺和人才,而人才的生活保障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命題。據了解,為全面實施城建、市政等綜合配套,青島藍谷將集中開工濱海公路等道路的拓寬改造、各個道路及輕軌11號線環境整治等總投資28億元的17個綜合配套項目,提升藍谷發起“海洋攻勢”的承載力,更好的吸納人才。
“在雙招雙引方面,我們以‘5+1’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為方向,組建多個招商事業部,并賦予他們更多的功能,每個團隊對接一個產業集群,實現專業化一條龍服務,拉長特色‘雙鏈’。將人才、科技、產業集聚在一個物理空間,打造核心產業園,完善配套設施。”青島藍谷管理局黨委書記、即墨區委書記張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