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浙江,依托、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數字經濟隊伍不斷擴大、數字經濟吸納能力顯著增強、數字化服務能力不斷提高,一幅數字經濟發展新畫卷在這里徐徐展開。
產業數字化深入推進
信息通信產業技術不斷發展,為各行各業提供了充足的數字技術、產品和服務支持,奠定數字經濟發展堅實基礎。在這個過程中,浙江依托互聯網技術騰飛的先發優勢,一躍成為國內數字經濟的領頭羊。
傳統民營經濟大省自此有了新名片——數字經濟先行區。特別是在明確將發展數字經濟列為“一號工程”后,浙江各地開啟了數字經濟新征程。
近年來,杭州市余杭區借信息經濟發展的強勁勢頭彎道超車,后來居上,挖到了信息經濟“首桶金”,其信息化發展指數三年連續保持全省前5名,2018年財政收入更是首次突破600億元,繼續領跑全省。余杭區經信局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把目光投向余杭這塊土地,以阿里系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已經逐步在余杭構建起以企業為核心的產業生態圈,大企業帶動和溢出效應凸顯。
在嘉興,當地用全新的規劃擁抱數字經濟的新變革,把整座城市作為完整的城市實驗室,以大開大合之勢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現代城市發展、治理體系的融合發展。
在義烏,牢牢抓住信息光電產業這一優勢產業,組織企業上云培訓,推進省級兩化融合示范區建設,數字經濟產業的規模逐步提升,為全市信息經濟加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去年義烏數字經濟核心制造業產值達80億元,增加值增速超過270%,充分展現了數字經濟強大的產業引擎。
今年一季度,全省高技術、高新技術、裝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4%、9.2%、10.4%和9.4%,專用設備、儀器儀表、計算機通信電子、電器機械、通用設備等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7.4%、17.2%、16.4%、13.8%、11.8%。
王美福表示,浙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成績喜人,也從一個側面反映浙江數字經濟內在動能已有相當能量。
數字化服務能力全面提升
從浙江到全國,從簡政放權到“數據跑腿”,“最多跑一次”改革跑出了引人注目的“浙江樣本”。作為浙江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最多跑一次”改革實實在在為人民群眾帶來了幸福感和獲得感。
近日,在杭州市下城區出入境接待大廳,記者又親身體驗了“最多跑一次”改革帶來的便利。只需要一張身份證,然后在大廳的自助服務機上填寫個人信息,拍照、取號、排隊,從記者進入大廳到辦理完結,時間不超過半個小時,平均一個人的辦理時長不超過10分鐘。
“最多跑一次”改革,打破的是部門里的數據孤島、突破的是部門間的行政隔閡,有效實現了政務信息資源的共享和業務協同。如何使“數據跑路”代替“群眾跑腿”?這背后,離不開數字技術的支持。
2014年,浙江電子政務建設實行“云優先”戰略,建設電子政務“一朵云”,為全省電子政務和公共數據的整合奠定了基礎。同時,浙江還著力構建政務服務“一張網”——浙江政務服務網,并公布了政府權力清單、企業投資負面清單、政府部門專項資金管理清單和政府責任清單,即“四張清單一張網”。
以“四張清單一張網”為引領,浙江省搭建全省統一的“互聯網+政務”架構,建成覆蓋省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政府部門的浙江政務服務網,形成了全省事項清單統一發布、網上服務一站匯聚、數據資源集中共享的“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