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項目孵化到成果落地,從引進人才到培養人才,在青島藍谷不難發現,引進的天津大學、山東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20余所高等院校設立校區、研究院正在構建一條產學研人才鏈條,打造項目簽訂——項目研發——產業落地三大支撐面,推動科研成果“生根開花”。
日前,由天津大學海洋工程研究院海洋浮標團隊自主研發的大洋4000米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標“浮星”工程樣機已經完成,現進入產業化階段,而大洋6000米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標也已經設計完畢,攻克了技術難關。
據天津大學青島海洋工程研究院李醒飛教授介紹,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標隨海流漂移,是一種易投棄、小型化、低成本的水下移動觀測平臺,可在任意海域內實現自適應配平、自動下潛、定深懸停和上浮等功能,根據搭載的傳感器類型如CTD(溫鹽深)、溶解氧、ADCP(海流剖面儀)等,快速、準確、大范圍收集全球海洋的海水剖面數據。
近年來,多個國家啟動了新一輪深海大洋觀測計劃,向2000米以下的深海延拓,以占領新一輪深海競爭的制高點,但我國直至21世紀初才正式加入全球海洋觀測網。目前我國是除了美國、日本、法國之外第四個完成大洋4000米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標的國家,彌補了國內空白。
“后續的經費支持和不斷的試驗,都是目前浮標領域所面臨的瓶頸,從前我們做試驗一般到南海租船,然后進行投放觀察,一般持續幾天時間,租賃費用和時間成本比較高,培育創新發展新動能,亟須推動科技成果落地轉化,促進科技與經濟有效結合。”浮標團隊骨干李洪宇說,自入駐青島藍谷以來,政府給予極大的支持力度,支持有條件的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合設立研發機構、創新人才和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聯合上下游企業和科研院所構建一批產學研用一體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2016年天津大學海洋工程研究院搭建起海洋觀測與探測聯合實驗室和海洋生物制藥工程平臺,天津大學將產學研發展的前景鎖定在了青島,遴選科研領軍人物為首的科研團隊入駐青島藍谷,滿足了科研需要。3年來,隨著大洋4000米水深自持式智能浮標投放和與青島中化健康共同研發下一代甜菊糖的微生物合成,青島人才成為了科研成果轉化中的主力軍。
海洋生物制藥工程平臺的劉偉和劉文斌畢業后不約而同的回到了家鄉青島,跟隨著導師——天津大學海洋生物制藥工程平臺主任宋浩教授,繼續研究自己喜愛的合成生物學。“合成生物學解決了傳統生物制藥,尤其是直接提取法、化學合成法工藝復雜、能耗高、污染大等弊端,對發展低能耗、環境友好、高效和可持續的生物產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2018年,我們和青島中化健康達成了共同研發下一代甜菊糖微生物合成體系的協議,目前正在研究階段。同時還進行抗骨質疏松藥物維生素K的高效生物合成。”劉偉說。
青島藍谷把服務國家海洋強國戰略與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相結合,推進具備條件高校科技成果產業化步伐。截止目前藍谷已經落地的天津大學青島海洋工程研究院、西北工業大學青島研究院等7家大學研究院累計孵化、引進各類企業121個,擬引進或待產業化項目合計62個,累計實現收入3.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