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深圳機場與香港機場、廣州機場相比,在國際旅客規模、國際通航點數量、航線豐富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不過,深圳機場集團總裁陳金祖認為,隨著深圳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深圳機場“國際航空樞紐”的確立,差距正在慢慢縮小。
1993年,深圳機場正式升級成為國際機場,但國際業務在很長一段時期發展緩慢。因深圳機場國際航線較為匱乏,大量本地客源需轉至廣州、香港乘機。
這一局面的轉變開始于2016年。當年,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快深圳國際航空樞紐建設,深圳機場的功能定位也正式由“干線機場”升級為“國際航空樞紐”,國際業務發展步入了快車道。
數據顯示,2018年,深圳機場全年新增15個國際客運通航城市,新開洲際航線數居內地機場首位,國際客運量增速居十大機場之首,同比增長34%。隨著深圳—羅馬國際航線的開通,深圳機場國際客運通航城市增加至50個,洲際航線突破20條,實現了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五大洲全覆蓋。今年4月16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深圳機場三跑道擴建工程項目建議書。建議書顯示,深圳三跑道為4F等級,長3600米、寬60米,可以滿足目前所有大型民航飛機的起降需求。未來深圳機場衛星廳和T4航站樓建設完成后,深圳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可提升至8000萬人次。
機場相關負責人指出,近年來,深圳機場在航線網絡布局中,重點瞄準與深圳產業關聯度、契合度高的全球金融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所在城市,與包括倫敦、巴黎、法蘭克福、布魯塞爾、洛杉磯等城市實現通航,強化了深圳與全球主要經濟、科技、創新中心的經貿往來,不斷增強了國際航線對提升深圳全面對外開放的供給水平和支撐能力。
廣深港三城加速發展臨空經濟
對于機場所在的區域,發展臨空經濟向來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中國民航大學客座教授雷錚認為,年旅客吞吐量、貨郵吞吐量和飛機起降量既是衡量一座民航機場活躍度的指標,也是一個地區經濟活躍度的風向標,影響著該區域臨空經濟的發展。
數據顯示,2018年,深圳寶安機場全年實現旅客吞吐量4934.9萬人次、貨郵吞吐量近122萬噸、起降航班35.6萬架次;廣州白云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6974.3萬人次、貨郵吞吐量近190萬噸、起降航班47.7萬架次;香港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為747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510萬噸、飛機起降量達42.8萬架次。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深圳、廣州、香港三城在發展臨空經濟方面不遺余力。
國際航空樞紐能級提升帶來的高端資源正在廣州加速集聚。目前,廣州空港經濟區已有納稅主體數量近1.2萬家。僅2018年,廣州空港經濟區推動洽談招商項目就達96個,已落戶、落地和簽約項目23個,投資總額近160億元。
“廣州臨空經濟區初步形成了飛機維修、航空物流、跨境電商、通用航空、飛機租賃、航空總部等臨空高端產業集聚。”廣州空港經濟區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孫秀清指出,隨著空客、波音全球兩大飛機制造企業客改貨項目相繼落戶,廣州空港正逐步成為國內乃至國際重要的飛機維修基地。
對于未來規劃,孫秀清表示,將致力于發揮機場聚集高端資源要素的優勢,依托臨空經濟示范區,科學謀劃布局航空總部、航空物流、飛機維修、航材制造、跨境電商、飛機租賃及配套生活服務等臨空產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航空產業集群。
再看香港,以香港國際機場為核心,香港航空城總占地面積約13.1平方公里,重點包括機場飛行區、航站區、貨運區、站前商務區等幾大功能區。
香港航空城的發展具有顯著的國際航空樞紐帶動型特征,依托香港的地理區位優勢和腹地城市國際金融貿易業高度發達,香港航空城臨空產業發展以高端服務為主,形成“1+3”的臨空產業體系。香港機場管理局機場運行副總監張李佳蕙描述了香港臨空經濟的蓬勃發展未來:“香港機場管理局一直在積極完善香港整體航空業布局,已成立香港國際航空學院,培訓航空人才,正積極推動航天城項目,建造匯聚零售、餐飲和娛樂的專區,并已收購毗鄰香港機場、主推會展業務的亞洲博覽館,眾多項目有望形成協同效應。”
相比廣州、香港的臨空經濟,寶安區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朱東山指出,目前寶安臨空經濟發展還存在急需補齊的短板:“從機場周圍的產業布局來看,包括傳統物流和現代物流在內的物流業是臨空經濟的主體。但物流企業的發展良莠不齊,順豐等現代物流龍頭企業高速發展,散布機場周邊的小型貨代則舉步維艱,分散的小型物流企業還需依托集中規劃的物流園區優化布局,傳統的物流企業也有待向現代化、智慧化的物流模式轉型。”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