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領軍人才1人、金融高級管理人才104人、金融高級專業人才211人、獎勵資金4255萬……6月11日,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對《2018年高層次金融人才評選結果》相關情況進行發布。
金融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高層次金融人才。2014年,廣州在全國率先出臺《廣州市高層次金融人才支持項目實施辦法》。項目實施四年來,累計評出金融領軍人才4名、金融高級管理人才340名、金融高級專業人才739名,總獎勵資金超過1.33億元,為廣州集聚金融人才,推動金融人才進得來、留得住、發展好發揮了重要作用。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支持廣州完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區域性私募股權交易市場,建設產權、大宗商品區域交易中心,提升國際化水平。”當前,廣州金融系統正努力構建與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相適應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推動大灣區金融規則對接及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打造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的核心節點。
打造金融人才高地優化產融對接服務
“隨著高層次金融人才支持項目的實施,廣州對金融人才的吸引力會進一步增強,對金融人才的集聚能力會進一步得到強化,從而壯大地區金融實力。”首次獲得金融高層次金融人才稱號的崔秀紅是萬聯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她難掩興奮,“這讓我深切感受到廣州對于金融人才的重視。”
近年來,廣州致力于打造吸引金融人才集聚發展的高地和適宜金融人才干事創業的福地。
在強化金融政策支持方面,廣州獲得珠三角金改、“南沙金改15條”、“南沙自貿區金改30條”、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等區域金融改革創新試點。
如何吸引金融機構和金融高層次人才集聚?廣州拿出真金白銀來引才引智。目前已推進投資貿易便利化、吸引金融機構、金融人才的諸多舉措,印發實施《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支持廣州區域金融中心建設的若干規定(修訂)》、《廣州高層次金融人才支持項目實施辦法(修訂)》、《廣州市關于促進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政策。
比如,對落戶廣州的金融機構,最高給予一次性2500萬元獎勵;對股權投資企業給予最高達1500萬元的一次性落戶獎勵;對新引進的金融人才給予最高100萬元的一次性安家補貼等等。
廣州金融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不僅培育壯大了一批優秀的本土金融機構,也吸引著境內外金融機構和金融人才集聚發展,助力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建設。
截至目前,全市法人金融機構53家,持牌金融機構314家;廣州持續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共集聚125家外資金融機構,來自全球16個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其中澳資、港資銀行營業性機構分別有1家和6家。
營商環境的優化也帶來了發展的紅利。2018年,全市金融業增加值2079.46億元,同比增長5.7%。截至2019年4月末,全市共有法人金融機構53家,持牌金融機構314家;累計培育境內外上市公司163家,總市值2.84萬億元。
廣州還以金融服務推動商事登記便利化。通過外商投資商事服務“跨境通”,創興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香港地區分支機構網點開設窗口通道,有意愿在廣州設立企業的海外投資者“足不出戶”就能辦理商事登記手續,為港澳及海外投資者提供便利化服務。
強化產融對接,提升金融服務大灣區建設能力。廣州積極開展產融對接活動,深化政銀企合作,今年以來舉辦全市2019年重點建設項目融資對接會、廣州市民營(中小)企業融資對接會、中小微企業(增城區)融資對接會、農業政策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產品宣講會等,積極引導信貸資源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其中市重點建設項目融資對接會對接資金約400億元。
創新金融業務金融改革加快落地實施
3月31日,一架波音787-9客機落地后,通過南沙保稅港區成功交付給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使用。該項目與香港進行聯動,是國際飛機租賃商全球首次以“香港+保稅港區”雙SPV模式實現粵港澳大灣區雙SPV飛機跨境轉租賃項目。
“通過首創雙SPV模式,租賃商可享受香港融資優勢及飛機租賃新稅收優惠,而飛機進入南沙保稅港區后,境內項目公司可享受保稅港區分期繳納進口關稅和便捷通關政策。此外,將租賃資產所有權保留在香港,待租賃期屆滿,將在香港進行產權轉讓或新的租賃交易,從而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金融工作局副局長程明慶介紹了飛機背后的創新金融業務。
以此為例,廣州在探索創新跨境金融業務早已邁開步伐。充分利用自由貿易區先試先行的政策優勢,探索跨境業務創新。
比如在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方面,南沙自貿片區已開展跨境人民幣雙向貸款、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跨境資產轉讓等多項跨境人民幣創新業務,累計跨境人民幣結算額3380.75億元。
目前,南沙自貿片區共為24家企業辦理跨境人民幣貸款備案31筆,累計備案金額61.69億元,累計實現提款金額29.26億元。
在自貿區政策的支持下,南沙航運金融、綠色金融等特色金融也有了明顯發展。
擁有港口優勢是南沙發展航運金融的重要依托,廣州航運交易所已上線航運資產交易平臺、運輸交易平臺、航運人才服務市場三大核心子平臺,“珠江航運運價指數”已納入交通部的全國航運指數體系。自貿區掛牌以來,已累計完成船舶交易2319艘,交易額達95.97億元。
綠色金融方面,成功發行全國造紙行業、全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首單綠色債券,該案例入選廣東自貿區掛牌三周年“金融開放創新十大最佳案例”。
引金融“活水”為經濟“添綠”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支持廣州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研究設立以碳排放為首個品種的創新型期貨交易所”。廣州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自2017年6月獲批以來,經過近兩年的探索實踐,在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在廣州綠色金融街,廣東省綠色金融投資控股集團、大業信托、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等綠色金融機構正在繁忙地運作。截至今年3月,花都區已引進或設立各類綠色機構近300家,其中已進駐廣州綠色金融街的金融、類金融及金融相關機構共101家。
一批創新型綠色金融機構也已經設立。中國工商銀行等四大行先后將花都支行升格為綠色分行,廣州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等設立綠色金融事業部,建設銀行在花都區設立全國首家綠色金融創新中心,粵財信托成立了綠色金融部。人保財險在試驗區設立保險產品創新試驗室,研發新型綠色保險產品。
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18年底,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累計成交配額突破9000萬噸,總成交金額超18億元。資本市場支持綠色金融發展,支持廣州地區綠色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
依托廣東股權交易中心創新設立綠色環保板,廣州發揮區域性股權市場支持綠色初創企業、小微企業做大做強作用,目前綠色環保板首批掛牌企業達50家、注冊資本金規模約6.3億元。至2018年底,花都區企業貸款余額為378.78億元,其中綠色信貸余額125.13億元,占企業貸款比重達到33.04%。
下一步,廣州將加快推廣復制綠色金融發展經驗。擬定《關于進一步促進廣州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深化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推廣復制綠色金融發展經驗、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核心引擎作用、加強綠色金融風險防范。
■聲音
創新是資本、人才、文化三要素的結合。創新創業人才、創新企業集聚與氛圍、政策環境等制度性軟環境緊密相關,包括研究型大學、企業研發機構、產學研結合、人才跨界流動、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的金融服務等等。
軟環境中,特別重要的是政府服務和公共產品的提供。吸引人才重要,讓人才有想辦事,辦成事的環境也重要,如此才能形成集聚、產生效益。當前廣州正加快聚集產業專業人才,為廣州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及智力支持,下一步還需要繼續優化高質量增長轉型的氛圍和軟環境。
——廣州國際金融研究院院長王建業
廣州是充滿活力的金融大市,不僅體量大,而且增速快。廣州要形成和完善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吸收高層次優秀金融人才。
此外,要加大力度推動廣州金融功能區建設,成為港澳乃至國際資本投資的橋頭堡;還要加強建立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監管協調溝通機制,建立和完善系統性風險預警、防范和化解體系,共同維護粵港澳金融系統安全。
——廣州市城發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古遠平
首次獲得高層次金融人才的獎項讓我深切感受到廣州對于金融人才的重視。相信隨著高層次金融人才支持項目的實施,廣州市對金融人才的吸引力會進一步增強,對金融人才的集聚能力會進一步得到強化,從而壯大地區金融實力。
廣州有著“千年商都”之稱,在長期的商業史中沉淀出了良好的商務協作能力,在這種軟實力的基礎上進一步吸引金融優秀人才,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立足國內大市場,建好與港澳乃至全世界的金融合作的橋梁,將有助于提升廣州金融的競爭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