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7年省會城市中的排名第13位,增速第一,到2017年的排名滑出前二十位(2018年最新數據尚未發布),山西省太原市的制造業總量經歷持續10年的下滑,正行走在突圍破局的路上。
地方政府主管部門的焦慮與當地制造企業的擔憂,交織在一起。中部省會城市太原缺乏人才、資金等生產要素的集聚力,又面臨稅負、融資渠道單一和成本高的壓力,缺乏成長土壤的制造業,破局困難重重。
太原市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老工業基地,礦產資源豐富,擁有冶金、煤炭、煉焦、機械等四大支柱行業,裝備制造業是太原市的基礎產業之一,僅次于冶金、能源工業,位居全市工業經濟的第三位。
2018年年末,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走訪太原市幾乎所有與制造業相關的政府主管部門,調研當地有代表性的制造企業,人們普遍擔憂當前制造業面臨的現實困局,地方政府希望能找到一些突破口,但對于積重難返的現狀,心有余力不足,一些有代表性的制造企業尋求借助發達地區外力,緩解當地生產要素匱乏的壓力。
擔憂:資金稅負壓力與人才流失
太重集團是中國重型裝備制造企業,太原市知名國有制造企業,也是帶動當地其他重型機械配套企業形成產業集群格局的龍頭企業,企業在為沒有足夠資金投入到技術研發中擔憂。
太重集團主要生產單件小批的機械產品,這種重型高端產品前期開發難度大、投入大,產出周期長,市場空間卻相對較小,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到研發中,以保持行業優勢。
企業人士坦言,在企業自有資金不足的情況下,需要依靠銀行貸款支撐技術改造投入,但受歷史因素影響,老國企負債水平居高不下,結構也不合理,很難得到銀行的信貸支持,當前企業的融資成本偏高。而稅負壓力在銷售額不變的情況下,明顯增大,財務費用飛速增長。2018年太重集團融資成本增幅達30%以上。
太重集團面臨的融資難和融資貴,在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走訪的企業中普遍存在。山西省制造業資金來源中,銀行融資占大頭,除了少數上市公司和經營效益好的國有企業能夠拿到融資成本相對較低的銀行貸款,不少企業在盈虧平衡線上掙扎。
太重集團人士坦言,債轉股是緩解企業資金壓力的重要方式,但卻落地難,目前只有少數企業實現債轉股。
由于企業資金壓力較大,人才問題開始凸顯,吸引高端人才存在困難,既有的人才面臨流失壓力。對于產品已經銷往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太重集團,遭遇的國際化人才短缺問題,也只能通過自身培養解決。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太原市的另一家國有企業太原工具廠。太原工具廠在復雜刀具生產行業里排名第五,2017年太原工具廠被太原市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2018年得到地方政府提供的扶持資金2000多萬元,同樣面臨技改資金需求大和稅費成本高,以及人員流失的問題,年均3萬元的人員工資,使得30到40歲的主力員工已經出現斷層,企業甚至申請不到銀行貸款。
太原市國資委的人士說,制造企業資金周轉周期長,利潤低,為了擴大規模,保持發展增量,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但銀行融資手續繁瑣,且放款周期長,無法為企業發展提供繼續支持,而稅負的壓力對企業的影響較大。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機械制造企業,各種增值稅附加稅較高,約占應交增值稅的13%,企業要繳納的各種保險負擔重,需要企業繳納的養老保險占工資總額的19%,醫療保險占工資總額的7%,再加上其他保險,合計占到工資總額的28.25%。
制造業對太原市稅收的支撐作用明顯,僅次于房地產業,其稅收比例為19.44%,略高于太原市18.43%的稅負水平。
人才、資金匱乏,稅負、融資渠道單一等外部環境的不足,讓亟待生產要素集聚來推動產業升級的太原傳統制造業,困難重重。
中美貿易摩擦對太原制造企業的負面影響也已經顯現。太原鋼鐵出口出現下降趨勢,太重集團的軌道交通產品在美方加征關稅的清單中,因加征關稅導致產品失去價格優勢。
下滑:錯失的機遇與待改善的發展環境
從2007年的第13位,到2017年的第27位,是什么原因導致太原市制造業在省會城市中排名的持續性下滑?
在許多太原市政府主管官員記憶里,太原市錯失了2008年金融危機后的大發展機會。
當地官員向記者回憶稱,2008年后,各個省會城市都掀起大規模的項目建設潮,太原市卻沒有跟上。他舉例說,合肥市上了超過1000億元的項目,而太原市卻只有25億元,當地制造業的生產設備、生產方式、裝備都沒有升級,產業結構不優凸顯,直接加大太原市的轉型和調整難度。
2017年太原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861億元,工業經濟增長動力主要靠富士康、太鋼、西山、太重等幾家大型企業,增長點單一,產業集聚化程度低。工業投資總量不高,與中部其他地區、其他省會城市相比差距較大。
最近幾年,太原市試圖通過吸引外部大項目拉動地方經濟發展,但成效有限。
比亞迪新能源汽車曾被太原市寄予轉型升級的厚望,期望能激活太原市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但發展至今,相關的電池、電機、電控部件的生產卻沒有落戶太原,太原市成為比亞迪汽車的組裝車間和銷售大市。
太原市經信委的人士坦言,當前新舊功能轉換不足。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太原市走訪中發現,太原制造業發展不充分,缺乏新產業新業態,一方面傳統制造業轉型難,對新興產業的激活不夠,另一方面,產業自發的凝聚力不夠,政府對新興產業的支撐作用在弱化。
太原市招商局人士說,截至2018年11月,太原市招商引資簽約制造業項目100個,占全部簽約項目總數145個的69%,卻依然存在規模以上項目帶動性不強的問題,一方面囿于固有的產業結構模式相對單一,產業基礎配套能力相對薄弱,另一方面是土地空間因素,使得一些大的項目無法落地。
而在培育行業發展競爭力的高新技術領域,先進制造業雖然是太原市的兩個領域之一,但高新技術領域整體低迷,領軍企業少,產業規模小,讓太原市的制造業缺乏競爭力,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低,對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的帶動力不足。
據了解,太原市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遠低于中部其他省會城市,僅為武漢市的四分之一,不到合肥和長沙市的五分之二。2016年,太原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為247.1億元,在中部城市中排名第六,僅為長沙的九分之一,武漢的十分之一。
持續低迷多年形成的痼疾,令太原市的制造業很難找到突破點,而在一些人士看來,行政力量的越位和缺位,是導致市場在資源調配上力量不足的原因之一。
太原市背靠煤炭大省,當地的煤機裝備產品的自主創新能力卻不強,核心技術競爭力不足,加上服務水平不高,產學研結合不足,銷量持續下降,一些煤機裝備企業甚至被關停。來自南方的煤機,憑借其低價優質的優勢,幾乎占據太原市絕大部分市場份額。
破題:政府的努力與企業的突圍
地方政府想方設法破局,一些人意識到,推動太原制造業轉型,政策不能急于求成,要有持續性。
2018年地方政府投入2億元吸引人才,加大政府主管部門與企業項目的融合、相互推進發展,并制裁投機項目,設定技術標準門檻,建立退出機制。
太原市還出臺金融扶持意見,對主板上市成功的企業獎勵1000萬元,創業板上市的500萬元,“新三板”掛牌的獎勵165萬元。太原市上市公司19家,“新三板”掛牌企業51家。太原市金融辦人士說,將從三個方面支持企業,一是重點抓“政銀企”合作,建立平臺。二是繼續抓好資本市場建設。三是與太原市相關銀行機構深化合作。但這些措施對于破解當地融資渠道單一的效果仍有待觀察,當地企業在一級市場的融資主要以銀行貸款為主,二級市場已連續多年沒有上市公司。
而一些企業的自救,成果逐漸顯現。比如在鍋爐市場萎縮的大環境下,太原鍋爐集團的市場占有率卻提高三成,企業人士告訴記者,這與太原鍋爐集團在負責人帶領下形成的獨特的制度文化密切相關,所有制度按照市場變化及時調整,保障職工收入,科研人員穩定。
一些對高新技術依賴高的民營企業,通過在外地布局的方式,破解當地人才瓶頸。2015年6月,在創業板上市的山西東杰智能物流裝備股份有限公司,90%以上的業務在山西之外,訂單分布在全國各地,在江蘇常州建有工廠。山西美原齒科器械有限責任公司,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產業鏈完整的口腔健康產業集團,公司旗下有23家連鎖口腔醫療機構,分布在上海、太原、石家莊及大同、忻州等地。
太原市是一個有著雄厚基礎的制造城市,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涌現出太原重工、太原礦山機械、晉機、汾機、太航等一大批機械制造大型企業,也擁有山西機床等一大批軍工制造產業大軍,同時也圍繞基礎工業建設了大量的機械加工、家具制造等民營企業。破解當前的發展困局,地方政府亟待在大的發展規劃中,出臺與制造業相關的行業規劃,細化影響資金、人才、土地等生產要素流向的扶持政策的協調性,形成合力,并落到實處。企業要修煉內功,從“等靠要”轉為主動作為,在市場低迷時,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從產業鏈的低端向高端轉移,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用好政府的扶持政策,加大研發和科技投入,并借助外力,對當地存在的一些制約性因素,尋求破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