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王海平 常州報道
常州支持產業鏈智能制造升級經驗做法,被中國工程院選為全國智能制造十大路徑之一。
在天合光能公司常州的一個生產車間,超過3000個功能不盡相同的傳感器時刻在收集著各類數據和信息。
溫度、濕度、速度、壓力、距離、摩擦系數、位置等等,這些成千上萬的數據,通過架設的傳感器,匯集至一個統一的云中。
這是一家制造業企業和一家互聯網公司的深度合作,亦是工業和能源互聯網在江蘇常州的一個典型應用。
在6月19日舉辦的2019世界工業和能源互聯網博覽會新聞通氣會上,常州市副市長梁一波表示,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產物,工業和能源互聯網正處在產業規模擴張的窗口期,日益成為新工業革命的關鍵支撐。
常州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重要發祥地,也是傳統蘇南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目前常州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4457家。2018年,常州新增省工業互聯網四星以上的上云企業13家、居江蘇第一,而新能源、智能制造裝備、智能電網、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十大產業鏈產值同比增長12.8%,對城市產值增長貢獻率達44%。
目前,常州有102家企業通過工信部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評定,列江蘇第二。事實上,上述天合光能和阿里的合作以及全市層面的探索,作為支持產業鏈智能制造升級經驗做法,被中國工程院選為全國智能制造十大路徑之一。
從發展角度出發,對一個工業城市而言,常州市實際上是把智能制造、工業和能源互聯網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動力,提升企業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設和發展面向實體經濟應用的工業與能源互聯網。
地方政府的做法,本質上是打造工業和能源互聯網交流合作平臺、行業趨勢發布平臺、技術成果展示平臺、產業發展投資平臺、高端人才集聚平臺,合力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比如,大會擬安排重金,向全球發出“信號”,開展工業互聯網APP大賽,以找到優秀的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APP并對接投資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