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比亞迪鋰離子電池等46個項目實現開工,廣達三期等48個重點項目實現投達產,從而推動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增速高出全市工業2.5個百分點,占全市工業增加值比重22.8%。
提高制造業供給質量的重要抓手,是突出智能制造和制造智能。目前重慶建成智能制造信息管理平臺,正針對汽車、電子、裝備等重點行業,分類分步推進智能制造縱深發展。
促進制造業提質增效
重慶日報:重慶如何加大創新支持力度、優化創新生態環境,使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
涂興永:調結構轉方式、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根本上要靠創新。為此,全市經信系統將咬定目標,堅定不移推進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創新驅動戰略,健全完善以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
下一階段我們將繼續整合企業、研發機構、高校創新資源,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推動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建設,著力引進一批國內外一流大學、科研機構及中央企業、跨國公司的新型研發機構在渝落地。
此外,我們要圍繞產業發展急需突破的關鍵技術,推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和重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積極發展工業設計、檢驗檢測、小試中試、樣機模具、科技金融等技術服務業發展,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
在優化創新生態方面,我們以構建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同創新、資源共享、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為目標,鼓勵大中小企業創新組織模式、重構創新模式、變革生產模式、優化商業模式,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一方面,不斷提升大企業綜合競爭力和勞動生產率,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制造企業。另一方面,充分發揮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用,支持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成長壯大,形成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發展、中小企業為大企業注入活力的融通發展新格局。
擴大工業領域開放合作
重慶日報:重慶如何以拓展產業發展空間為契機,著力構建雙向開放、互聯互通的現代產業體系?
涂興永:全市經信系統將堅定不移全面擴大工業領域開放合作,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法,高水平“引進來”和全方位“走出去”并舉,統籌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開放合作中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我們將繼續以產業鏈為整體,推動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智能終端、汽車制造等重點領域,廣泛嵌入區域分工協作鏈和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加快融入全球創新和產業分工體系。
同時將加速產業園區轉型升級,加快行業級、區域級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引進培育,完善產業技術創新公共服務體系。引導各園區精準定位重點產業方向,推進區位相近、產業相關、基礎相當的區域內園區一體化協同發展,加快打造形成一批特色優勢產業基地。
今年,重慶將繼續高標準辦好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充分利用智博會匯集全球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資源要素,深度參與數字經濟國際合作,更加突出國際化、專業化、品牌化、市場化和體驗感,著力將其打造成為全國最專業、國際有影響的產業供需對接平臺。
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重慶日報:重慶如何以工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為底線,著力構建綠色制造、制造綠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涂興永:全市經信系統將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嚴格執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堅決打好工業領域防治污染攻堅戰,爭創綠色生態新優勢。
一方面要加快建設綠色工廠,引導企業開發綠色產品。包括發展綠色園區,推進工業園區產業耦合,促進園區廢物資源交換利用;打造綠色供應鏈,推動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的協同;培育一批提供咨詢、檢測、評估、認定、審計、培訓等服務內容的專業化綠色服務平臺,建設綠色制造服務體系。
另一方面要推進企業綠色改造升級,全面推進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領域工業企業綠色化改造,加強綠色產品研發應用,實現生產過程清潔化、水資源利用高效化和基礎制造工藝綠色化。
在推動工業“三廢”綜合利用方面,我們將大力發展工業用水重復利用技術;大力推廣余熱余壓回收技術,實現工業廢氣資源化;推進煤矸石、粉煤灰等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推動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
工信部對重慶1576家制造企業線上評估
工業云平臺應用率達38%
重慶日報記者6月20日從市經濟信息委獲悉,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對重慶1576家制造業企業線上評估,截至今年3月,重慶實現網絡化協同的制造業企業比例達到28.3%,工業云平臺應用率38%,生產設備數字化率41.6%,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73.3%,關鍵工序數控化率49.6%,為下一步智能化升級奠定了良好基礎。
制造業是重慶實體經濟的“主心骨”,長期占重慶地區GDP比重的1/3以上,但制造業各行業和企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差異較大。市經濟信息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重慶作為國家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50%以上的制造業企業正處于智能化升級的關鍵時期。為此,重慶深入實施以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大力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實施“1+N”戰略,分層次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加速制造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