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家數字信息企業入駐,1.3萬從業人員,產業園產值超過100億元……位于重慶市西部的永川區,盡管要素資源不如一些大城市,但近年來通過構建良好的營商環境,發掘職業教育優勢,推動信息外包向產業升級,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走出了一條中等城市“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的發展之路。
促進產業升級“裂變”
“公司去年5月注冊的時候只有1個辦公室4個人,現在公司有200名員工、辦公面積6000平方米。到下半年我們要完成2個影棚的建設,員工拓展到2000人。”在重慶市永川區產業園,達瓦大公司總經理“90后”夏斯宇這樣介紹企業的發展速度。
數字產業化的關鍵是信息技術的創新。達瓦大公司核心團隊來自北京中關村,專門從事影視動漫等虛擬現實制作。夏斯宇告訴記者,企業發展迅速源于強大的技術支撐,“虛擬現實的硬件設備可以從外國采購,但軟件人家不會賣。我們通過人才引進、技術攻關,形成了自己的軟件系統,國內多數VR教材都是我們編寫或翻譯的。”
在攜程旅行網西南客服中心,大廳的屏幕上顯示著全球熱門景點、線路、酒店訂單等實時數據。“客服不是簡單地接打電話。近年來我國海外旅游人數高速增長,攜程西南客服中心主要負責海外旅游服務。通過對客戶消費支出、旅游線路、出行方式等數據的采集、分析,我們能做到‘比你的好朋友還了解你’,進而提供精準優質的旅游產品。”中心總經理方華說。
永川區產業園副主任唐代勇介紹,該產業園前身是2008年成立的軟件服務外包園區,通過搶抓發展機遇推動產業升級,近三年平均每年入駐數字信息企業65家,園區現有規上企業49家,從業人員1.3萬余人,20萬方樓宇使用率達100%,剛竣工的21萬平方米產業園C區已正式投入使用,成為重慶主城以外單體規模最大的產業園。
數據多跑路 群眾少辛苦
在永川,1000多家“服務公社”便利店遍布全區,除了購物,群眾可通過便利店里的“政務終端服務機”辦理社保、工商等事務。記者看到,如果不知道如何自助辦理,群眾可點擊機器上的視頻服務,客服人員通過視頻對話,幫群眾填表代辦。
“部分群眾不懂專業政策,而窗口人員需要花大量時間重復解釋,導致行政服務效率不高。數字經濟不是空中樓閣,落腳點是為群眾提供便利。”重慶普天永惠大公司負責人張延說。
作為永川區智慧城市的主要運營商,該公司開發的“服務公社”惠民平臺與27個部門實現了對接,能辦理635項政務事項。群眾可通過手機App、門店終端機、微信小程序提交辦事申請,政務中心人員在后臺直接審核即可,辦事效率提高。
在永川區重慶中物聯大公司,副總經理孔傳西點開“永川社會救助”系統,全區困難群眾構成、受理救助數量、救助原因占比等數據一目了然。
當前十多個部門都有救助政策,由于信息不對稱,困難群眾不知道可以享受什么救助、如何申請救助,有的又在多個部門重復享受救助,錯救、漏救時有發生。孔傳西介紹,“永川社會救助”系統整合了16個部門的救助政策,采集了全區7萬名困難群體信息,群眾只需在村、社區申報,系統就會自動分類,相關部門限期回復。
“困難群眾只要符合條件、現場審查合格就可享受救助,不需要去開證明、填表格、跑部門,數據多跑路,群眾就能少辛苦。”孔傳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