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天的激烈角逐,7月14日,2019年江蘇省“雙創計劃”答辯評審在南京圓滿結束。當天共有1847名海內外人才參加答辯,根據答辯結果將獲得最高500萬元、最低50萬元的資金支持。
今年的評審在資助重點、資助結構、遴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更加注重創業類人才和全職引進人才,更看重企業發展前景,更聚力引進資助 “卡脖子”領域人才。
714人海外歸來首站選擇江蘇
今年“雙創計劃”自3月份啟動實施以來,在控制申報數量的前提下,仍有4493人申報,較去年增加927人,增幅達26%,競爭相當激烈。經地方和部門擇優推薦、并通過資格審核2394人,其中雙創人才943人、雙創團隊91個375人、雙創博士1076人;91.7%的人才具有海外留學或者工作經歷,其中714人從海外歸來首站選擇江蘇創新創業。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審核的2394人中,有547人無需答辯直接認定進入計劃。這也是江蘇在“雙創計劃”中首次實施認定支持。即對2018年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只要符合省“雙創人才”申報條件的,直接給予1:1配套支持,不再進行重復評審。對符合條件的雙創博士申報對象,博士畢業于《泰晤士高等教育》、QS、《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上海交大等公布的世界大學前200強高校的,實行審核制,經認定后給予支持,不再進行答辯評審。
除547名直接認定的人選外,當天共有1847人參加答辯評審,高端人才云集。雙創團隊中,由國內外院士領銜的9個,由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長江學者、杰青等領銜的30個,由973、863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領銜的3個。雙創人才中,企業引進人才占比85.4%,其中93.1%為我省戰略新興產業領域緊缺人才;高校院所等事業單位占比14.6%。雙創博士中,參加現場答辯的560人,均為企業引進人才,90.7%為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緊缺人才;有516名直接認定的人才為世界前200強著名高校全日制博士畢業生。
“雙創計劃”評委,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邱志明說:“江蘇的產業基礎好,這次參加答辯的項目質量非常高,有些項目在國際國內都處于領先地位。”
“江蘇對于人才項目、創業創新極為重視,從力度來說,江蘇的力度要比其他省要大,這也是我來到這邊的原因。”剛剛走出答辯室的戴清文表示。
選出“真干事”項目
本次答辯評審的評委陣容強大,高手云集。來自全國各地的366位專家評委,既有“兩院”院士等學術大咖,又有知名企業家、風投專家等業界大拿。其中技術專家、事業單位負責人等264人,“兩院”院士、著名高校院所負責同志37人,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長江學者、杰青等國家級人才162人,累計占75.4%;風創投機構72人,均有8年以上本行業領域工作經歷,當中董事長、總經理、總裁等層級的高管55人,占76.4%。
擔任評委組長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李衛,他告訴記者:“是否是‘真干事’的項目,能否把精力放在江蘇省高質量發展上是我的重要評判標準,杜絕資金被套取,避免包裝過度的項目,為江蘇省的發展把好關。”
在評判方式上,本次評審堅持客觀評價(基本條件評價)和主觀評審(專家評審)相結合,分別按50%計入總分,減少主觀占比。客觀評價進一步強化市場導向,對于創業類和企業創新類人才,將本人出資金額、企業所付薪酬、人才獲市縣資助情況、推薦單位評級情況等納入評價范圍,更好對接地方、行業發展需求。主觀評價綜合考慮申報人才、引進單位、實施項目等因素,以等級分為主、標準分為輔,盡可能減少主觀評判自由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