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經信智能制造研究院和蘇商發展智庫聯合發布《江蘇省智能車間發展白皮書》和《江蘇省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白皮書》。白皮書指出,江蘇傳統制造業占比近70%,迫切需要以“智能+”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助推江蘇邁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
“互聯網+”行動計劃為江蘇帶來了重大機遇。引領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江蘇既培育頂天立地的企業航母,又大力發展鋪天蓋地的小型巨人,也有一批擁有自主技術、自主品牌的產品和企業,推動“江蘇制造”向“江蘇創造”轉變。但白皮書指出,“江蘇傳統制造業占比近70%”,從這樣一組數據來看,江蘇“智能制造”還有待提高。
倒不是自揭家丑。但差異確實就是潛力。恰恰是因為傳統制造業占比近70%”,我們還有70%的機會可以提升。一直以來,江蘇也清醒地看到,科技創新轉化能力還不足,真正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領軍企業還不多。振興制造業,左手握“智造”, 右手舉“質造”,只有厚植實體經濟優勢。以創新優勢取代成本優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與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并舉,推動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我們兩手同時發力,才能將“70%”的比例漸漸縮小。
同時,也我們也需要看到,既使只是占有30%的優勢,人臉識別、虛擬現實、智能終端、物聯網等新領域新行業的涌現,開辟了江蘇發展的新藍海;智能制造、智能商務、智能農業等多點開花,讓傳統產業得以涅槃重生。江蘇制造業底子好、基礎牢,瞄準世界前沿,搶攻先進制造制高點,有能力在先進制造領域率先突破,有責任在制造升級大局上率先探路。堅持以“先”字為要,以先行一步、先發一招激活江蘇制造“一盤棋”,追求使命與擔當、有位與有為的高度統一。
從近代民族工業發祥地到改革開放先行示范區,從國家級現代化建設示范區到智能制造業城市群,江蘇傳承了實業興邦的制造精神,富民強省的同時也擔負著發展興國的使命。新經濟,需要新常態;新追求,呼喚新作為。“智能制造”,我們并不陌生,也不能陌生。只要我們找準聚力點和發力點,積極擔當、主動作為,敢于改革、善于創新,科學決策、正確引領,牢記為全國發展探路的歷史使命,我們以智能化助推江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當勇毅前行,也必會蹄疾步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