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機器人大量部署、智能網聯汽車駛上公路,西部老工業基地點亮了“智能之光”;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和長江黃金水道在這里牽手,山城沖破山川阻隔,成為開放大樞紐;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一庫清水映三峽,兩岸青山變“金山”……喜迎新中國成立70年,巴渝大地上繪就一幅幅壯美畫卷。
近兩年,作為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的重慶,勇擔新使命,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邁出了堅實步伐。
老工業基地邁向智能產業高地
投資600億元的紫光“芯云”產業城多個子項目順利落地,投資465億元的重慶京東方6代柔性顯示生產線加快建設,投資300億元的康佳半導體光電產業園成功簽約……近期,重慶打造智能產業集群捷報頻傳。
上半年,重慶經濟增速結束了多個季度下行態勢,止跌回升;智能產業實現銷售收入3230億元,同比增長16.9%;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2.1%……這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單”,印證了重慶固本、開新、求變,從老工業基地邁向智能產業高地的鏗鏘步伐。
第一根鋼軌、第一條鐵路、第一輛自制吉普車……新中國成立不久,重慶就創下多個“新中國第一”,躋身全國六大工業基地。改革開放以來,全市工業體系日漸完備,擁有了我國41個工業大類中的39個;尤其是1997年成為直轄市后,重慶步入發展快車道,崛起全球最大的筆電生產基地和國家重要的汽車、摩托車、手機生產基地。
但隨著國際市場深度調整、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過去幾年,重慶的產業結構性矛盾逐漸凸顯:汽車、筆電“兩極獨大”,遭遇市場“天花板”;創新能力不足,新興產業難以接續……
怎樣爬坡過坎,再攀新高?近兩年來,重慶大力實施以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加速推進智能制造,著力打造智能產業集群。
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途遙遠。面對產銷量下滑,長安汽車冷靜而篤定。今年4月,長安斥資43億元打造、重點聚焦智能技術的全球研發中心投用;今年3月,搭載二級自動駕駛技術和騰訊全新TAI智能網聯系統的CS85 COUPE車型推出后,市場反響熱烈……“明年起我們將不再生產非聯網新車,三級、四級自動駕駛技術也有望在2020年和2025年量產。”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說。
以終端組裝生產為主的重慶電子產業快速壯大,但核心技術缺失、“缺芯少屏”之痛持續難解。為此,重慶明確外引內育、補鏈成群的發展思路,向“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體系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