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了解到,為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自2017年9月以來,西航港開發區管委會在全省率先啟動了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試點。
承諾制貫穿開工前、建設中、竣工投產三個階段,涉及項目會商及簽訂承諾、統一代辦、事中監管、聯合驗收四個步驟。以配套道路建設為例,以前企業開工前的手續繁雜,企業要一個個部門去跑,耗時費力。通過承諾制,企業與發改、建設、環保、安監等10多個部門簽訂承諾書后,開工前辦理手續時限從197天優化為60天,大大提高了項目建設效率和投運進度。
而項目承諾制早已不是在該項目上第一次應用,在通威項目三期3.2GW電池項目推進中,也節約了近2個月時間。
創新服務 助力智能制造新征程
明亮的車間里,一支支機械臂有序揮舞,靈巧的機器人動作嫻熟,一塊塊單晶硅片在經過制絨、擴散、激光SE、刻蝕、退火、微導背鈍化、背鍍膜、正鍍膜、絲網印刷、測試分選等精密工序后“化身”為一張張精美的電池片。在通威太陽能成都三期高效晶硅電池項目A1車間,超級工廠“智造”的魅力體現得淋漓盡致。
“與常規半自動化生產線相比,該項目非硅成本預計在目前基礎上下降10%以上。”相關負責人介紹,通威太陽能生產線越來越先進,自二期生產線全面升級為全自動無人生產制造,成為“智能制造”樣板工程;三期全面采用背鈍化技術,以高效單晶電池無人智能制造路線為主,建設智能化工廠、數字化車間;四期項目以無人化生產線為主,項目建成投產后,將推進成都基地成為全球首個10GW電池基地,進一步夯實通威太陽能全球最大的晶硅太陽能電池企業地位。
“通威太陽能項目之所以能不斷突破新速度,源于雙流各部門對項目全程周到細致的服務。”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三期、四期推進過程中,政府及時解決了很多棘手的問題。以三期3.2GW電池項目為列,該項目在推進中,遇到了一個大障礙——項目投產每天需用水近7000立方米,但當時管網的供水量僅500立方米,缺口巨大,怎么辦?
為保障項目順利建設,雙流區啟動三級聯動促建機制和“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班人馬、一抓到底”的工作機制,成立了由區領導任組長的項目推進領導小組,并由西航港開發區管委會牽頭成立了項目現場服務組,落實專人跟蹤解決企業建設中的困難和問題。
在管委會牽頭下,聯合發改委、科新、國土、規建、水務、能源辦、供電公司等部門組成服務隊,主動上門服務。針對用水的缺口,雙流區緊急為項目調水,即刻啟用工業園區供水加壓站,對老舊的設施設備進行更新維護,重新采購、疏通管網。工作人員吳炎作為專職人員直接扎根項目,24小時待命為項目服務,最終成功解決20余個問題,確保了項目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