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青春》40周年·青春文學人才計劃系列活動”之一,“南京作家在海外的譯介和影響”主題沙龍近日在萬象書坊舉行。先鋒小說家曹寇,加拿大籍翻譯家石峻山,詩人、文學譯者顧悅,中國文學英譯期刊《中華人文》副主編許詩焱,詩人、譯者孫冬共同探討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機遇和瓶頸。
在“走出去”的中國作家中,南京作家表現亮眼。畢飛宇作品《青衣》自2003年“走出去”,該書單行本已有超過20個語種。2010年他憑借《玉米》獲得了第四屆英仕曼亞洲文學獎,之后迅速就有了3個長篇小說的英文單行本。蘇童通過代表作《妻妾成群》獲得了海外市場的認可,出版了英、法、德三語種出版物,熱銷后帶動更多語種的翻譯傳播。黃蓓佳的兒童文學作品在海外影響力頗大,《我要做好孩子》《親親我的媽媽》等作品在法國、美國、日本、韓國、德國等國都大受歡迎。
“青春文學人才計劃”也為南京文學的國際化視野打開了新窗口,拓展了把南京優秀作家、作品推向世界的通道。首期簽約人才中有3位翻譯家都是美國人,并且都與南京有著深厚的淵源,簽約項目也是翻譯南京作家的作品。艾瑞克翻譯的魯羊小說《銀色老虎》,發表在了美國著名文學雜志《紐約客》上。魯羊成為中國大陸繼莫言、格非之后第三個登陸該雜志的作家。陶亦然、安德魯翻譯的蘇童作品《另一種婦女生活和三盞燈》和魯敏作品《此情無法投遞》均在海外出版,讓更多的國外讀者領略到南京作家作品的魅力。
“青春文學人才計劃”第二期簽約人才顧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他將把南京詩人的系列詩歌作品翻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顧悅的翻譯計劃里包括韓東等南京代表詩人的作品,“當下詩歌比較小眾,通過青春文學人才計劃,能獲得更多的扶持,讓更多的受眾去接觸這些看似小眾的東西,對文學、對創作者都是大有裨益的。”
總體來看,中國文學“走出去”近年來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每年都有大量的作品被翻譯成各個語種。但中國文學在海外的讀者群還比較局限,世界文學研究界對于中國文學的關注度還有待提高。許詩焱認為,文學傳播有其自身的規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不必過分焦慮。“世界對中國文學的接受必然經歷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對于現階段的中國文學外譯來說,‘多即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