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劇、越劇、滬劇、京劇、評彈……這段時間,無錫演藝劇院好戲連臺。作為第十九屆上海國際藝術節無錫分會場的特色板塊,“戲曲票友天天演”常常出現爆滿的情景。熱鬧的背后,卻有觀眾擔憂:臺上演的臺下看的,很少有年輕的面孔,地方戲曲怎樣才能告別只能是中老年人“專利”的尷尬?
“經過十幾年的低谷,如今戲曲文化市場已迎來復蘇,但戲曲人才的斷代危機仍是困擾戲曲藝術發展的瓶頸。”市文化藝術研究保護所副所長過之紅表示。正因如此,今年藝術節無錫分會場設立首屆“太湖梅花獎”錫劇青年演員大賽,目的就是為青年錫劇人才搭建平臺,傳承戲曲事業。登臺打擂的15名青年演員個個發揮出色,讓小王彬彬等專業評委贊不絕口,直言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事實上,通過送戲下基層、進校園等一系列舉措,無錫錫劇公益傳承已走在全國前列。尤其在江陰,20所小學都開設了“小錫班”,近3000名小學生學唱錫劇,前不久舉辦的江陰市第六屆“學校小錫班”藝術展演便吸引了2000多小戲迷參加。夾城里中心小學的“娃娃劇團”也是頗有名氣,在“激情周末”的舞臺頻繁亮相,今年藝術節還為其專門安排了錫劇專場。一些民間劇團也開始注重培養后備力量,陸續吸納“70后”“80后”票友,給劇團增添活力。
然而,在無錫同樣擁有大量擁躉的滬劇、越劇、淮劇、京劇等其他種類地方戲,后繼乏人現象就頗為嚴重,若不重視人才培養,今后很難再現“百花齊放”的局面。竺慧麗是原無錫越劇團“小百花”的骨干成員,劇團解散23年后,這次借著藝術節的東風終于和老伙伴們再次聚首重返舞臺。“現在既擔心觀眾老齡化,又擔心這行當的演員青黃不接。沒有接班人,拿什么戲去吸引人再看下去呢?”她對此憂心忡忡。
作為無錫的語言類劇種,喜聞樂見的滑稽戲也面臨同樣境況。此次亮相藝術節的滑稽劇《屋檐下的藍天》贏得觀眾笑聲一片,無錫市滑稽劇團負責人張建平告訴記者,目前活躍在滑稽舞臺上的還是上世紀80年代走紅的那些演員,因為沒有固定的候補力量,培養滑稽演員存在一定難度,而學校又沒有一個門類叫“滑稽戲專業”。
票友陳靜是個戲癡,她曾經在山北街道兩度開設免費錫劇傳習班,但因資金原因兩度停辦。在她看來,地方劇種人才斷代、戲迷斷檔的問題很難靠劇團自身努力解決,需要政府加大對地方文藝團體藝術創作、人才培養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人才傳承體系,改善戲曲基礎教育的現狀,主動把學生領進門,而不是等著“天上掉下個大天才”。另外,傳統文藝劇目應該多到社區、校園表演,給年輕人多接觸的機會,他們自然會喜歡上這些傳統藝術。
“時代發展了,我們完全可以用現代化的手法傳播傳統藝術,比如研發戲曲APP,吸引更多青年觀眾的目光。”過之紅提出,編制適合年輕人學習的教材,將唱腔、形體表演和名段賞析等通過可視化的影像在網上進行在線教育,名家們也不妨嘗試當回“網紅”和粉絲們直播交流。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