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來,與全國一樣,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令人矚目。新中國成立之初,廣東經濟基礎十分薄弱,1952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為29.52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01元,到2018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了8.7萬元。
70年來,廣東經濟發展經歷了計劃經濟建設時期、體制轉型發展時期,目前正進入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時期。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國家創辦了4個經濟特區,其中3個落戶廣東,在經濟特區中率先采用了更有利于激發民間發展積極性、充分動員民間資源的市場經濟體制。從1988年開始,廣東GDP就躍升為全國之首,并持續至今,其中一個重要的推動力就是外商直接投資以及由此帶動的外貿總量快速增長和貿易結構的明顯變化。40年來,廣東累計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約占全國的五分之一左右,每年外貿總額占我國外貿總額的比重達到四分之一以上。不斷涌入的外資企業帶來了資本與技術以及管理經驗,對本土企業的成長與發展既形成了示范效應,也產生了發展需求與機會,更推動了市場化的體制機制改革。
進入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新時期,曾支撐廣東經濟高速增長的供求兩方面都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漲,原有的粗放型發展方式越來越不適應綠色環保的高標準建設。另一方面國內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已接近1萬美元,人民群眾從生存需要轉向了安全、健康與個性化的高品質生活需要。在國際市場上,受到成本的壓力,中國產品只有加快向中高端升級,才能更有競爭力。這要求廣東主動求新求變,實現動力變革、質量變革與效率變革。一是緊緊抓住新一輪技術革命浪潮以創新引領發展。2012年至2018年間,廣東研發費用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1%提升到了2.65%。其中,85%以上來自于企業投入。不斷增加的研發費用主要流向了科研成果開發、轉化和基礎與應用研究等領域,一方面鼓勵與扶持各市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與成長。到2018年底,廣東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已占全國高新技術企業總量近四分之一。另一方面引導電子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低碳環保、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到2018年底,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了30%,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二是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推動大批中小型制造企業高質量發展。2014年以來,廣東每年以兩位數增長率投入財政資金用于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推動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與服務化發展。三是推進法治化、國際化與便利化營商環境建設,加快高水平對外開放。幾年來,通過加大“放管服”改革,廣東的營商環境又有了明顯改善。到2018年底,在廣東開辦一個企業已全面縮短至5天之內。手續簡便、辦事成本降低的成效之一就是市場主體大幅增加。目前,廣東不到10人平均擁有一個市場主體,每千人擁有的企業數量已超過了40家。近期發布的廣東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在規則、標準對接上先行先試,成為新時期高質量發展的典范。
目前,廣東仍處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以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僅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面對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多,國內結構升級需求增大,只有向開放要資源,向改革要動力,才能讓廣東在高質量發展中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