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東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東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下稱《發展規劃》),提出圍繞人工智能硬件,全面實施“智芯器端”戰略,推動東莞發展成為全球人工智能產業重要一極。有專家認為,人工智能正深刻改變著我們的生產生活,就像一把金鑰匙,將為東莞制造業開啟新的可能。
傳統產業變“聰明”
東莞并非糧食主產區,卻出現一家年產值11億元的糧食龍頭企業——太糧米業。
糧食加工是傳統產業的代表,太糧米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有什么秘訣?
隔著玻璃,參觀太糧米業厚街生產車間,只見車間里全是機器,自動化程度高,環境清潔,不見人影。米粒通過色選機、拋光機、碾米機等自動化機械處理后,由機械手裝袋搬運,送下流水線。這套設備投資1億元。
來到車間總控室,幾名員工正對著電腦,監控機械運行情況。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江向陽介紹,厚街車間日產糧食1000噸以上,而工人不到50人。他說:“目前部分設備還不夠智能,不能有效地產生,進行生產工藝的優化。這是我們今后的努力方向。”
人工智能就像眼、耳、口、鼻和大腦,正讓傳統產業變得越發“聰明”。
中山大學經濟系教授林江認為,“人工智能不僅是一個產業,它是一個抓手,能把通訊、IT、云計算、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一系列產業都帶動起來,以人工智能產業為基礎重構產業鏈條,推動城市先進制造業由點帶面發展。”
搭上人工智能翅膀,東莞五大支柱產業(電子信息、電氣機械及設備、紡織服裝鞋帽、食品飲料、造紙及紙制品)、四個特色產業(玩具及文體用品、家具、化工、包裝印刷)正迎來深刻變革。
科大訊飛集團副總裁、深圳市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研究院執行院長李世鵬提出,“人工智能加上任何一個傳統產業都會產生一個新產業,需要政府在更高層面、更廣領域進行產業鏈條的規劃和招商。”
對此,《發展規劃》突出“一條龍”式的產業規劃、招商和項目落地,將東莞五大支柱產業、四個特色產業以及2018至2025年重點發展的五大新興產業領域全部囊括其中。
東莞提出,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圍繞資金鏈配套政策鏈,從人工智能的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政策鏈各個環節進行布局。
為實現產業鏈招商,放大產業帶動效應,《發展規劃》梳理人工智能產業領先企業、重點研發機構、世界級科學家、核心科學家、人才創新團隊、風險投資機構等名錄,并在《發展規劃》中提出精準引源行動的重點任務,通過精準招商,打造完整的優勢產業鏈,引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集聚,發掘平臺企業構建產業生態,緊盯新銳企業培育爆發式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