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的“新時代民營經濟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浙江溫州啟動。相關領導、專家學者以及溫商代表與會,從理論高度闡釋黨中央關于民營經濟的方針政策,同時為當前民營經濟發展的難點、痛點、堵點把脈開方。筆者作為隨團專家應邀參加調研。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說,要充分肯定我國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全國而言,民營經濟具有“56789”的特征。而在靠民營經濟“起家”“發家”“立家”的溫州,民營經濟的比重是“99999”,即民營企業數量占企業總數的99.5%,民營經濟對GDP的貢獻超過90%,工業增加值占到91.5%,從業人員占到92.9%,稅收收入占到90%。正如浙江省委常委、溫州市委書記陳偉俊在致辭中所說的,溫州經濟,本質上就是民營經濟,民營經濟對溫州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早在三十多年前,費孝通先生就提出,“如果把溫州模式說成是家庭工業加專業市場的話,那么,這就是突出這個地區經濟特點的表述。”同時還提到,“溫州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特點是以商帶工的‘小商品,大市場’。”于是,“小商品,大市場”便成為“溫州模式”一種頗具影響的經典表述。
隨著產權制度的不斷完善,“溫州模式”的內涵和外延也不斷發生變化,從組織形式來看,最開始是家庭企業,后來演變為股份合作制,而現在,以現代企業制度為標志的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遍地開花。同時,“溫州模式”還在不斷探索外向型經濟增長方式,利用海外擴張以及海外市場銷售等活動進行國際化開拓,逐漸形成“新溫州模式”。
無論傳統的“溫州模式”,還是逐漸興起的“新溫州模式”,本質上都是市場驅動下的制度創新。從家庭企業到股份合伙制,是為了適應市場競爭和規模經濟發展的要求;而后進一步引入現代企業制度,同樣是為了與不斷變化的經濟社會環境相適應。這個過程反映了市場對于企業規模化經營的客觀要求,同時也反映了微觀經濟主體對市場的主動適應。
也正因如此,“溫州模式”雖然一度面臨轉型困難,但溫州經濟具有強大的韌勁,民營經濟的發展很快又表現出巨大的活力。從數據上來看,溫州今年上半年GDP增長8.2%,分別高于全國、全省1.9和1.1個百分點,已連續17個季度保持在7.5-8.5%的區間。在減稅降費大背景下,民營經濟單位納稅仍增長11.9%;在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影響下,雖然對美出口出現回落,但全市出口仍增長16.1%;在市場信心相對不足的情況下,溫州微觀市場主體數量上半年同比增長20.2%,每天新增市場主體520戶。
由此可見,溫州經濟的內生動力依然強勁,能夠在市場條件發生變化時快速調整以適應市場。而這種超強的自我生長能力,來源于溫州人,尤其是民營企業家創新和務實的“溫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