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人才培養,送出人才交流,廣東中醫藥依托人才戰略,向國際輸送越來越多懂中醫的老外和懂西醫的中醫,將中國傳統醫學帶向全球各地。
走出去
與諾獎評審機構聯手攻關
和吉貝將學成中醫返回歐洲的路線相反,“85后”醫生蘇國彬即將結束萬里之外的學習,回到廣州——數月前他已順利通過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博士答辯。
卡羅林斯卡學院是諾貝爾獎評審機構,2014年,廣東省中醫院與該學院就中醫藥預防治療感染性疾病等方面展開合作。雙方聯手,對中醫界來說極具開創意義。
當時,包括中國在內全球都面臨抗生素濫用、耐藥所帶來的嚴峻挑戰,世界衛生組織發布首份《抗菌藥物耐藥:2014全球監測報告》,指出抗生素耐藥延長了患病期并加大了死亡風險;耐藥性還加大了衛生保健的成本。
“卡羅林斯卡學院公共衛生領域專家們在尋找‘解藥’時,關注到中醫的一些獨特作用,并向省中醫院伸出了橄欖枝。”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盧傳堅介紹道。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中醫師陳瑞芳據此特別談到,中醫并不是大眾印象里的“慢郎中”,中醫同樣可以治療急癥,對疾病的理解并不是病毒感染或衣原體感染,而是運用中醫的整體觀及三因制宜觀辨證論治。“當年‘非典’肆虐,廣州中醫藥大學的兩個附屬醫院以中醫‘溫病’思路等對抗‘非典’,效果顯著。”
雖然外國研究者對中醫感興趣,但中西醫是完全不同的科學體系,雙方要如何合作?
盧傳堅告訴記者,合作之初,廣東省中醫院與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就確立了中醫藥預防治療感染性疾病及其他疾病研究、高級人才培養、短期進修等方面的合作內容,“我們先通過醫院輸送一批中醫藥基本功扎實、又懂西醫的專業人才,到瑞典學習、交流,搭建起中西醫對話的橋梁。”例如蘇國彬在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研究方向就是:慢性腎臟病患者感染結局、預防感染措施以及中醫藥的潛在作用。
自2014年至今,廣東省中醫院已向卡羅林斯卡學院選送4名青年學者攻讀博士,1人已通過畢業答辯。今年,廣東省中醫院與卡羅林斯卡學院雙方還將就進一步拓展合作達成共識,采用高級臨床研究骨干培訓班模式,由卡羅林斯卡學院專家定期來粵授課,從而擴大人才培養規模,加快人才培養進程。
迎進來
非華裔中醫留學生增多
在英國出生的簡雅山,今年在廣州中醫藥大學讀大三。他的母親是巴基斯坦人,“巴基斯坦傳統醫學也利用當地的植物做成藥給病人服用。兩種不同的文化在傳統醫學上有異曲同工之妙。”簡雅山學的是中醫基礎理論,對于一個外國人來說,要背誦中醫古文典籍,搞懂陰陽、節氣……難度可想而知。但迎難而上的簡雅山,越來越被中醫的魅力折服。現在他和師兄一起在廣州一間醫館跟診,專門為來此看病的外國人做翻譯。“對一些外國人來說,傳統醫學好像是迷信,我們用他們能理解的說法去交流和解釋,會更有說服力。”
類似吉貝和簡雅山這樣的中醫留學生,正把中國傳統醫學帶向世界各地。廣州中醫藥大學自1974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以來,已為11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2萬多名中醫藥高級人才。目前,在校國際及港澳臺地區學生超過3000人,其中學歷教育學生超過2300人,規模居全國同類院校首位。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楊忠奇長期關注中醫人才培養,他發現近年來一個新現象:非華裔的求學者越來越多。“這些外國留學生學成回國,絕大部分都從事中醫藥行業的工作,帶回去的不僅有中醫技術,中醫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也隨之在海外開枝散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