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真是一座宜居宜業的城市,連在這里舉辦的人才活動都和環保息息相關。”在牛崗山公園內的“閩都人才林”,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建設與管理專業博士生劉志博與錢塘小學學生陳昱一起認領了一棵“友誼樹”,共同為它培土澆水。
隨后,陳昱將自己創作的國畫《竹子與紅日》連同“旭日東升”“節節高”的美好寓意一起贈送給博士哥哥。劉志博感動地說:“這是我們建立友誼的開端,我們的溝通和交流會一直保持下去,希望畢業后有機會到有福之州做有福之人,與歷史文化名城一起進步、一同成長。”
北京大學整合生命科學專業博士生劉冰是地道的山東小伙,初到榕城的他用兩個字總結自己的感受——溫暖。“來福州之前我們就建立了‘榕博匯’聯絡群,感受到福州市委、市政府為我們提供的熱情服務。從下車接站到入住酒店、開展學習考察,工作人員全程耐心的引導和無微不至的服務讓我深刻感受到這座城市海納百川的胸襟以及引才聚才的滿滿誠意。”劉冰表示,希望通過“榕博匯”了解福州、落地福州,和許許多多在榕北大校友一起在這片充滿機遇的熱土上干事創業。
盛贊福州美
樂當福州人
作為三江口片區的地標性建筑,以福州市花茉莉花作為靈感設計的海峽文化藝術中心5個花瓣形場館讓來榕的博士碩士們眼前一亮。“它不僅外觀討喜,內部設計也很有特色,采用了許多當地元素,既有功能效果,又有文化效果。”同濟大學建筑學博士生吳景煒表示,這些建筑正在帶動周圍產業的發展,“沿路看到許多項目正在施工,相信未來該片區會發展得越來越好。我希望來福州發展,成為有福之人。”
在濱海新城的網龍網絡有限公司,齊全的配套設施、良好的環境和龐大的產業規模給到訪的博士碩士們留下深刻印象。北京理工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博士生譚相冠說:“福州將高新技術企業作為未來發展的主攻方向,并且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我很看好。”
除了良好的發展前景和精準的政策服務,生態和文化也是福州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都待過的中國人民大學生態學碩士生房璇稱贊福州是“山中有水,水中有山”。“昨天傍晚來到福州,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看著滿眼的綠意,像是回到大自然一樣。”房璇說。
學子欲回鄉
回報養育情
昨日參觀考察的學子中,有不少是福州、福建籍的。看到家鄉的變化,他們既激動又欣慰。“原來東泰禾這邊很偏遠,現在已經成了一塊熱土。”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程歆璐驚嘆于家鄉這些年的發展變化。
程歆璐的父親原來在火車東站工作,市人才公寓及周邊林立的高樓、配套的現代化設施早已取代了她印象中的荒郊。“我家原來住在閩侯縣甘蔗街道長江村,以前一下大雨就受淹,現在我家搬進了漂亮的安置房,閩侯新縣城也越來越有‘范’了。”她說,自己是福州培養出來的,十分希望能為家鄉的建設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