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與上海,從長江源頭到入海口,一條大江連接起的不斷情緣,因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再次在“四葉草”下延續……
青海,攜著高原兒女的期盼,昂首挺胸,以一種自信的精神,以不甘落后、與時俱進的決心,在時尚之都上海向世界展示新優勢、新品牌、新形象,發出青海發展的鏗鏘之音。
青海自信的基礎和源泉首先來自于擁有的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資源、富饒的物產、涼爽的氣候、壯美的自然景觀……
如何讓高原不再遙遠,使青海和內地、甚至世界的心理距離接近、再接近,近年來青海多管齊下、傾力推介,“大美青海”開始逐漸享譽全國,走向世界,日益彰顯著青海人的自信。
從2014年開始,借助“一帶一路”建設,通過一系列對外交流、對外開放的主題活動和展會,青海又與中亞、西亞和南亞、歐洲緊密聯系起來,產生了一連串的“化學反應”,也將自己的物產資源通過這些國家和地區推向了世界。
2018年,在哈薩克斯坦成功舉辦世博會青海主題日、大美青海能源農牧經貿推介會和青海省與哈薩克斯坦企業對接洽談會等經貿活動;2019年,青海組團參加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舉辦的第28屆俄羅斯國際食品展覽會,展示了青海產業發展特色及品牌商品,助力企業進行跨境交流與合作,無縫對接歐洲市場,進一步擴大了大美青海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種文化匯聚,形成了開放包容的城市特性和璀璨絢麗的風土人情,來來往往的客商與當地文化、環境相互融合,逐漸扎根,讓青海的發展更加多元化,青海在國際上的姿態更加自信。”參加過第28屆俄羅斯國際食品展覽會和此次進博會的青海開泰農牧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馬海麟告訴記者。
擁有資源稟賦,青海旅游業發展成效顯著,游客們無不為高原的無限風情交口稱贊。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青海省共接待國內外游客4459.5萬人次,同比增長18.7%;旅游總收入497.3億元,同比增長18.0%。
為了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響”富有青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青海省積極探索生態旅游發展新模式、新路徑,合理適度開發生態旅游資源,著力打造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態旅游產品,進一步強化了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等特色生態品牌的影響力。
在進博會現場,記者和來自四川省的采購商楊靜聊起了青海旅游,“我和女兒一起去過青海,看了清清的黃河,還騎自行車環青海湖一周,一路風光絕美,心情棒極了!擁有大江大山大河,青海魅力無限!”
的確,今日的青海,在城市建設、環境資源、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發展勢頭良好,尤其是交通條件的改善和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給了青海更多的自信,這是一個地區綜合實力的體現。
在進博會上,記者和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松下解決方案·服務公司總經理大江徹直聊起了青海,對于青海的印象,他說到了自然風光優美、民族文化多元、食物美味可口,是一個很好的地方,表示記者能居住在擁有青海湖這樣美麗湖泊的省份應該會覺得很幸福。
而進入新時代,青海的自信更來源于新發展理念——堅持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生態環境保護,青海在昂首闊步前行之路上,走得更加從容自信。
素有“聚寶盆”美譽的柴達木盆地,各類礦藏具有儲量大、品位高、類型全、分布集中、資源組合好等特點,潛在經濟價值100萬億元以上。青海還擁有豐富的水利、風力、光熱等資源,一批風能、光能等新能源產業基地相繼建成,以開采鹽湖鋰資源、鋰礦為產業基礎的“鋰”產業鏈逐步形成。
于是,我們有了“綠電”,從“綠電七日”到“綠電九日”再到“綠電十五日”,以水、風、光等清潔能源供電,實現用電零排放,打破和刷新了世界紀錄,世界級新能源基地逐步形成。
于是,我們“鋰”產業規模不斷發展,正致力于打造千億元產業基地,重點發展鋰電池的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溶液及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等完整產業鏈。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集群已具雛形,書寫了新的光輝篇章。
透過這些發展的成就,世界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是青海的進步和青海的自信。
未來,青海還將繼續昂首闊步前行,向世界發出青海聲音,展示青海更加自信美好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