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新疆烏魯木齊供電公司第六期泛在電力物聯網沙龍活動如期舉行。今年,該公司已先后邀請多位科技企業、科研院校的物聯網專業技術專家開展主題沙龍活動。
當今社會,數據已成為重要生產要素和戰略資源。在烏魯木齊供電公司,以數據驅動為核心的創新應用,已逐漸滲透到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中。
推動“共享模式”
5G建設跑出加速度
“報告指揮中心,我是老滿城變電站值班員夏瑞鵬,我正在對1號主變壓器開展巡視測溫……”11月6日18時23分,在烏魯木齊220千伏老滿城變電站內,夏瑞鵬通過智能安全帽向指揮中心盧青春匯報。他佩戴的智能安全帽不僅有“對講機”功能,還能通過5G網絡,將巡視畫面實時傳輸到主控室數據平臺。
8月25日,新疆首個“共享桿塔”5G基站在220千伏滿宮牽Ⅱ線3號桿建成,實現220千伏老滿城變電站5G信號全覆蓋。這種“共享桿塔”不僅降低了5G網絡的建設部署成本,還極大地提升了5G網絡的覆蓋質量。
由于5G基站數量是4G的4~5倍,密度大幅增加,新增站點在選址上面臨著諸多困難,國家明確鼓勵各行業向5G基站開放共享資源。
烏魯木齊供電公司全面摸底光纜、電力桿塔、變電站機房設施等電網基礎資源,對不同電壓等級線路的電場、磁場進行理論分析和計算,從技術理論和通信設備參數得出結論,電力線路、電磁場不會對通信設備造成影響。在確保對內業務穩定安全運行的前提下,該公司與通信運營商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原本建一座5G基站桿塔工期要30天,投入資金約36萬元。使用電力‘共享桿塔’,不僅3天可建成一座5G基站,還極大地節約了投資成本。”中國移動烏魯木齊分公司副總經理王小康說。據測算,新疆電力基礎設施資源能提供10萬個5G基站的站址資源,可服務全疆5G基站建設。
烏魯木齊供電公司充分利用5G通信“高帶寬、低延時、大接入”的技術優勢,在泛在終端互聯、電動汽車、大數據處理等方面開展研究,目前已實現220千伏老滿城變電站、110千伏河南東路變電站5G信號全覆蓋。
配網調度感知
實現“營配調一張圖”
11月6日15時32分,在烏魯木齊供電公司配網調度大廳內,配網感知系統彈出一條警告:10千伏蒼九一線33號桿支線開關停電,故障范圍涉及蒼房溝東路沿線125戶居民及一個重要客戶,請快速處理。
在2016年9月實現營配貫通的基礎上,烏魯木齊供電公司繼續以系統數據共建共享、全面感知為目標,全力研發配網調度感知系統。今年,該公司以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為契機,整合營銷、配電、調度三個專業的數據,于7月10日建成配網調度感知系統。
系統已在14條配網線路試點應用。調控員坐在電腦前即可接到系統自動推送過來的故障信息。“系統還會研判出故障點的位置、造成故障的原因,方便工作人員快速處理。”烏魯木齊供電公司供電服務指揮中心副主任王亮說。
該系統可自動實時提取電網資源圖形管理系統配網線路的關鍵設備數據,并開展智能化分析,根據配網調度專業的標準規范,生成運行方式清晰簡潔的“配網一張圖”。在此基礎上,系統整合調度自動化、用電信息采集系統、95598工單等多系統數據信息,提取各系統實時運行數據和狀態,實現配網設備運行狀態實時監控、故障快速研判等功能。
自該系統應用以來,調控員對試點線路的故障研判準確率由原先的63.5%提高到92.4%,配電網線路故障處置平均時間由121分鐘降低至92分鐘,減少客戶故障停電時戶數3654時戶。
今年,該系統將覆蓋烏魯木齊市全部配電網,實現1059條配網線路從中壓到低壓單線圖的全景分層展示及47個重要客戶用電信息的秒級感知。
打通專業壁壘
集成全業務數據
8月23日,烏魯木齊供電公司獲烏魯木齊市政府批復成立市能源(電力)規劃大數據研究中心和市(電網)規劃中心,開展全市能源(電力)發展戰略、規劃和政策研究,能源(電力)大數據信息收集、分析及咨詢評估,充分利用各業務數據資源,發揮大數據價值,促進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高效落地。
為此,該公司專門成立“三型兩網”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及建設工作組,協調推進“兩網”建設;設立科技互聯網部,強化職能管理與業務實施,建立完善的泛在電力物聯網組織機構。
能源(電力)規劃大數據中心全面整合了該公司發展、營銷、運檢、調度等內部數據及城市規劃、能源、經濟等外部數據,通過推進數據集聚、融通、應用,優化業務流程,促進專業協同,為公司決策、業務管理、專業應用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支撐。
目前,該公司能源(電力)規劃大數據中心已初步建成,完成市規劃局三維地理信息數據遷移、35千伏及以上電網模型迭代搭建,具備規劃負荷預測、網架拓撲分析、輔助選址選線等功能。
“能源(電力)規劃大數據中心建成后,最直接的成效就是一個項目從規劃、儲備、建設直至運維,其間所有的數據、狀態都能匯聚到大數據中心平臺上,想要項目任何一個時間點的信息,都能從平臺里隨意調取。”烏魯木齊供電公司副總信息師兼科技互聯網部主任繆剛介紹,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進一步挖掘利用數據巨大的應用潛力和價值,在集成全業務數據的基礎上,匯集自建業務系統的差異化數據,打通數據壁壘,充分體現數據價值,為客戶提供智能化、人性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