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溫州人才凈流入率為3.45%,首次實現人才流入數量大范圍“扭虧為盈”。全市新引進領軍人才、博士、碩士和本科生人數均超往年。
“養人育人不聚人、求才引才不來才”,是困擾溫州多年的人才之困。近年來,溫州把引才育才工作作為一場硬仗,從“筑巢引鳳”,到“為鳳筑巢”,再到“引鳳筑巢”,努力突圍人才之困,初步走出了一條以人才引領產業、以產業集聚人才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發禮包 敘鄉情
——打響筑巢引鳳“攻堅戰”
早上8時,溫州恒豐泰精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車間內,一位身穿001號藍色工作服的老人正與研發人員一起討論創新細節。他叫葉勝康,是該公司的創始人。葉勝康說:“恒豐泰堅持研發機器人用精密減速器,積極與許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利用他們的專業人才幫助我們解決具體問題,已累計投入1.3億元。”
溫州企業對于人才的迫切渴望,從中可見一斑。恒豐泰前身是甌海縣減速機廠,依靠一款減速機起步,年銷售額從幾十萬元增加到上千萬元,然而單一的產品讓企業很快遇到了發展瓶頸。葉勝康意識到必須提高自主研發能力,而人才是關鍵所在,于是他把大量精力從生產轉向了招人研發。
沒有人,干不了事;沒有人才,干不好事。
短短幾年,除了技能型人才,恒豐泰還組建了一支60多人的專家研發隊伍,與很多高校達成技術攻堅協議,生產了30多種規格型號的精密減速器。這些精密減速器不少已在新松、銘賽、拓斯達等國產機器人巨頭的產品中成功應用。“信息時代,靠一個產品打天下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改變低端制造,做足做深高精尖,首先必須在人才上下功夫。” 葉勝康說。
恒豐泰的轉變,在溫州很有代表性。
“一招鮮吃遍天”,過去成就了溫州經濟,如今困擾了溫州經濟。樂清的電氣、永嘉的泵閥、瑞安的汽摩配、鹿城的鞋革,早期是“皇帝女兒不愁嫁”,對人才和科技的需求不足、依賴不強。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互聯網經濟不斷發展,產品更迭越來越快,人才和科技的短板,讓許多溫州企業“坐不住了”。
在溫州,一個共識越來越強烈——所有的競爭中,人才的競爭最為關鍵;所有的短板中,人才的短板最為致命;所有的投入中,人才的投入最為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