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首屆“世界5G大會”上,5G遠程駕駛、5G智慧醫療、5G智慧工廠……隨處可見各類吸睛滿滿的“黑科技”設備。作為大會舉辦地的北京亦莊,全面展現了5G發展的最新成就和最新場景應用案例。
被稱為“首都改革開放的窗口”,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共吸引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6萬多家企業落戶,投資總額超過千億美元,其中包括奔馳、ABB、康寧、GE、拜耳等9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的130多個項目,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已增至近千家。
“北京堅持把創新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和唯一出路,以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為導向,在創新制度改革、創新生態營造和創新空間拓展方面持續探索,努力為企業發展創造國際一流的環境。”日前,北京市發改委召開“北京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情況解讀會,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林恩全介紹,隨著創新驅動戰略的全面實施、優化營商環境改革持續深化,推動高精尖產業結構加快構建,首都經濟發展實現了運行平穩、規模擴大、結構優化、質量提升。
2012年-2018年北京市GDP年均增長7.16%。2018年,北京人均GDP超過14萬元人民幣,居全國第一,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每人24.4萬元,同樣居全國首位。
制度活空間廣 創新為經濟發展提供澎湃動力
“1+6”系列政策、“國際人才20條”、“科創30條”……林恩全介紹,當前北京正在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創新制度越來越活、創新生態越來越好,創新空間布局越來越優化。
制度方面,以中關村為例。作為北京創新發展的龍頭,始終在制度創新方面積極尋求突破,從“1+6”系列政策、“新四條”,到“國際人才20條”,再到今年的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升級版,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上始終走在全國前列,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經驗。
今年北京市還發布實施“科創30條”,通過賦權激勵、破除人才制度壁壘、簡化科研管理流程等,切實增強創新動力和活力。更加注重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制定實施加快應用場景建設工作方案,依托冬奧會、世園會、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重大活動重點工程,推出一批重大應用場景建設項目。
在人才方面,新增懷柔科學城、順義臨空經濟、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通州環球影城4個國際人才社區,全市國際人才社區試點區域擴至8個,實現“三城一區”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