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長沙市委、市政府確立的“營商環境優化年”,優化營商環境是長沙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
??11月2日,在全國工商聯發布2019年萬家民營企業評價營商環境報告中,長沙位列前十,成為中西部唯一入選城市。
??日前出爐的《長沙市涉企政策聽取企業家意見實施方案》,更為長沙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提供了政策保障。
??12月16日,長沙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長沙市涉企政策聽取企業家意見實施方案》(簡稱《實施方案》),提出建立涉企意見征集平臺、規范涉企政策征詢范圍,并明確涉企政策征求時限。
??這份《實施方案》發出了“建立健全政企溝通機制”的號召,意味著長沙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有了制度安排,也體現了長沙重視企業家、重視營商環境的脈絡。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長沙,正在加強政府和企業之間的無縫對接,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的機制無疑將在未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企業家話語權得到提升
??瀟湘晨報記者梳理發現,《實施方案》作為一項重要的制度安排,明確了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的機制性、規范性要求,這也可以說是此次出臺方案的兩個突出特點。
??就機制性而言,《實施方案》專門針對涉企政策制定確立了政府與企業常態化的溝通機制。例如建立涉企意見征集平臺,在長沙市政務服務網設立“長沙市涉企政策綜合服務平臺”,為涉企政策征求意見官方平臺,并適時座談走訪,根據需要,每年分產業、分行業隨機選取50家左右企業實地走訪或座談。
??值得注意的是,協商機制也更為完善。《實施方案》提出建立相關企業參與重大政策制定、重大事項發布制度,定期召開工商業聯合會、行業協會商會、企業家代表參加的聯席會議,會議內容包括:經濟分析、資金分配、重大決策等。
??所謂的規范性,《實施方案》圍繞涉企政策制定前、中、后全流程的重要節點和關鍵環節,明確了一系列規范性要求,規定了哪些情形,應該怎么處理。比如,規范涉企政策征詢范圍和明確涉企政策征求時限。
??具體來說,涉企政策征詢范圍為涉及民營企業的重大經濟決策、重要產業政策、重點工作舉措;市人民政府重大經濟決策、重要產業政策、重點工作舉措出臺前,原則上須在“長沙市涉企政策綜合服務平臺”掛網,公開征求意見期限一般不少于30個工作日。
??總體來看,《實施方案》中的具體制度安排釋放了一個強烈的信號:在加快推進企業家權益保護專項行動中,企業家的話語權得到提升,這也讓長沙建設更具吸引力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更有底氣。
??政府服務意識越來越強
??“出臺這樣一個制度是很有必要的,以前的一些涉企政策制定基本上停留在政府層面,很少和企業進行親密的溝通和交流,最后導致政策落不了地,效果也打了折扣。”澳優乳業(中國)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監事長劉躍輝說。
??在他看來,涉企政策適合企業才是最重要的。市場上的企業類型有很多,國企、外資企業、民營企業,還有小微企業,根據不同類型企業,政策的制定應該有所不同,各有側重,而不是一刀切。在研究制定政策文件中充分聽取企業家意見,有利于發揮企業家的作用、提高涉企政策制定的科學性和針對性。
??事實上,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并不是一件新鮮事。去年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企業家坐中間,市委書記坐兩邊的做法,打破了以往的座次安排;在長沙,歷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有征求企業家意見的慣例;今年天心區新年第一會,也將16家區重點企業負責人安排在主席臺就坐。
??這些細節釋放了湖南尊重企業家、弘揚企業家精神的傳統。而劉躍輝也有過被征求意見經歷。那還是2017年長沙某一政策征求意見的時候,“當時是分產業鏈開會,我在會上提出資金扶持、降稅減負方面的建議,這也最終在政策里有所體現,我們企業也切切實實受了益。”
??因此,從企業的期待來看,也非常迫切并欣喜正式出臺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的機制。“我們能感覺到政府的服務意識越來越強。”劉躍輝說。
??舉措
??設區長接待日幫企業解決問題
??位于天心區政府南棟辦公樓5樓的一間會議室,除了領導開會,還被用作“區長企業接待日”的專用場所。這也是長沙優化營商環境最為生動的詮釋。
??這一由天心區首創,確定每月第一個工作日為“區長企業接待日”的目的是為搭建一個企業與政府零距離、面對面溝通的平臺,建立政府部門與企業建立常態化、制度化的溝通聯系機制,及時解決企業在政策兌現、經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困難和問題。
??企業可提前通過天心區企業服務和招商引資熱線以及企業服務郵箱等形式,提出在經營中遇到的問題。
??“每次接待日會篩選5家企業參加,選取的都是最為緊急、最為重要的問題。一般都在當場給出解決方案。”天心區企業服務中心主任曾程介紹,接待日采取的是“區長+區直部門一把手”共同參與解決企業問題的方式,“參與的區直部門由‘企業點菜’,是他們所需要解決問題的主管部門。”
??統計數據顯示,天心區已舉辦10次“區長企業接待日”,共接待企業46家,收集問題訴求135個,已解決68個,問題訴求主要聚焦在市場開拓、融資需求、土地要素需求、綠心工業企業退出,以及歷史遺留問題等領域。